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进行现场急救,保持安静、维持呼吸循环;通过头颅CT等检查评估病情;采取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调控血压、降颅内压)和手术治疗(针对病因、清除血肿等);防治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病情稳定后早期康复评估并进行运动、认知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相应特点。
一、现场急救
1.保持安静: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减少头部活动,防止再出血。因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部的活动可能会导致破裂血管进一步出血,加重病情。
2.维持呼吸循环: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不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吸氧;若出现休克等循环障碍表现,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维持循环稳定。
二、医疗评估与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可迅速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头颅CT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可能在CT上的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核心的高密度出血影特征是存在的。对于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头颅MRI:在出血的亚急性期可能比CT更敏感,对于一些早期CT未发现的少量出血或复杂情况的评估有帮助,但一般在急性期先以CT检查为主。
2.其他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等,对于怀疑有脑血管损伤、动脉瘤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这有助于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2-4周,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探视,避免引起血压和颅内压的波动。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更加严格的卧床休息管理,因为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卧床休息的执行。
调控血压: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调控,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也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一般将血压控制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压调控目标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的血压调控需要更加谨慎,要参考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血压范围来进行合理调控。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用脱水剂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肾功能等情况,因为不同年龄患者对脱水剂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时需要更加关注药物对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针对病因的手术:如果是由于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原因导致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血管畸形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等。手术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血管病变的情况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精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操作。
清除血肿等手术:如果有明显的颅内血肿形成,可能需要进行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操作,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四、并发症防治
1.再出血: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除了严格卧床休息、调控血压等措施外,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头痛等情况,一旦出现再次头痛加剧、意识障碍等表现,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处理。
2.脑血管痉挛:可使用尼莫地平类药物等预防脑血管痉挛,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尼莫地平的使用剂量等可能需要调整,儿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3.脑积水:如果出现脑积水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脑室穿刺引流等治疗措施来缓解脑积水。对于儿童患者,脑积水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评估: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评估重点和康复计划制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规律来制定康复计划。
2.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游戏化等形式的运动训练,增加儿童的依从性。
认知功能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相应的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
心理护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心理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