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休克是脊髓受急性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全部神经功能的病理生理状态由严重脊髓创伤、急性脊髓炎等引起持续数小时至数周不等其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急性期为迟缓性瘫痪恢复期为痉挛性瘫痪;感觉功能障碍急性期为受损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完全丧失恢复期从痛觉开始逐步恢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急性期为受损平面以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皮肤无汗、温度调节障碍等恢复期自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一、脊髓休克的定义
脊髓休克是指脊髓受到急性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全部神经功能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通常是由于严重的脊髓创伤、急性脊髓炎等原因引起,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周不等。
二、脊髓休克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功能障碍
1.急性期表现
在脊髓休克期,受损平面以下表现为迟缓性瘫痪,肌肉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例如,对于成年患者,若发生胸段脊髓损伤导致脊髓休克,其双下肢肌肉无法自主运动,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均不能引出。对于儿童患者,同样会出现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的迟缓性瘫痪,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髓休克的恢复情况可能与损伤程度和儿童自身的修复能力有关,但初期也会表现为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
2.恢复期表现
随着脊髓休克的缓解,迟缓性瘫痪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例如成年患者在脊髓休克期后,下肢肌肉张力逐渐增高,开始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腱反射明显亢进,行走时可能出现痉挛步态。儿童患者在恢复期也会经历类似的运动功能变化过程,但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相对较强,在合适的康复干预下,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相对成年患者有一定优势,但仍需密切关注其运动功能恢复的进程和程度。
(二)感觉功能障碍
1.急性期表现
受损平面以下的所有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完全丧失。比如成年患者胸段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躯体部位对疼痛刺激、冷热刺激等均无感觉,无法感知肢体的位置等本体感觉信息。儿童患者同样如此,受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完全缺失,不能感知外界对身体的各种刺激。
2.恢复期表现
感觉功能会逐渐恢复,但恢复的顺序通常是从痛觉开始,然后是温度觉、触觉等。例如成年患者在脊髓休克缓解后,可能首先能感知到轻微的疼痛刺激,之后逐渐能感知温度变化、触摸感觉等,但本体感觉的恢复相对较缓慢。儿童患者在感觉功能恢复过程中,同样遵循这样的顺序,但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感觉功能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能与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儿童自身的恢复能力相关,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感觉功能的逐步恢复情况。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急性期表现
受损平面以下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表现。对于成年患者,由于脊髓休克导致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会出现低血压,收缩压可降至较低水平,同时心率减慢。儿童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脊髓休克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可能出现更不稳定的血压波动和心率变化。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无汗、温度调节障碍等情况,成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儿童患者也会出现类似的皮肤表现,且由于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温度调节障碍可能导致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
2.恢复期表现
随着脊髓休克的缓解,自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但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情况。例如成年患者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血压的不稳定波动,有时会出现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称为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儿童患者在自主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自主神经反射异常,但由于儿童的自主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其恢复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康复调整,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儿童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