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中MRI是首选,可清晰显示脊髓空洞情况,CT脊髓造影可作补充;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反射检查,能发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无力萎缩及反射异常等;病史采集需了解发病情况和相关病史,综合各项结果可准确诊断脊髓空洞症并明确病情。
一、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及原理:MRI是诊断脊髓空洞症的首选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脊髓内的空洞情况,利用不同组织对磁共振信号的不同响应来成像。通过矢状位成像可以直观地观察脊髓的形态、空洞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例如,脊髓空洞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MRI都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而且无辐射损伤。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MRI检查相对安全,不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明显不良影响;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提前评估能否进行MRI检查,但大多数情况下仍可通过其他方式辅助诊断或调整检查方案来进行评估。
2.CT脊髓造影
原理及应用:CT脊髓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行CT扫描。它可以显示脊髓空洞的位置和形态,通过对比造影剂和脊髓组织的密度差异来观察病变。不过,其对于脊髓空洞的显示清晰度一般不如MRI,且需要使用造影剂,存在一定的过敏风险等。在一些不适合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中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比如体内有不能耐受MRI检查的金属异物等情况的患者。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感觉检查
:检查患者的痛觉、温度觉、触觉等。脊髓空洞症患者常出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留。例如,病变节段相应皮节的痛温觉异常,如颈部脊髓空洞可能导致上肢相应区域的痛温觉改变。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感觉检查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检查方法和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或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感觉检查时需要更加仔细地对比双侧对称部位的感觉情况。
2.运动检查
内容及表现:检查肌肉力量、肌张力等。随着病情进展,脊髓空洞症患者可能出现病变节段支配的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比如手部小肌肉的萎缩,导致手部精细动作受限。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功能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迟缓,成人则可能出现工作、生活中肢体活动的不便。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生活方式的患者,运动检查更能发现早期的异常改变。
3.反射检查
相关反射及意义: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等。脊髓空洞症患者可能出现反射的改变,如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异常等。例如,肱二头肌反射、膝腱反射等可能出现异常。反射检查对于判断脊髓病变的节段和程度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反射情况有一定的正常范围,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或自身有过神经系统损伤病史的患者,反射检查结果的分析需要更加谨慎。
三、病史采集与综合分析
1.病史采集要点
发病情况: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起病缓急等。比如患者是突然出现症状还是逐渐起病,症状是进行性加重还是相对稳定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病情况可能不同,儿童脊髓空洞症可能与先天性因素关系更密切,起病可能相对隐匿;成人可能因外伤、肿瘤等后天因素导致起病。
相关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脊柱外伤史、脊髓肿瘤史、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病史。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发生脊髓空洞症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在诊断时重点考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颈部过度劳损工作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等,患脊髓空洞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在病史采集中需要询问相关工作情况等。
2.综合分析
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将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脊髓空洞情况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发现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异常表现以及详细的病史采集信息相结合,综合判断是否为脊髓空洞症以及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等。例如,MRI显示有明确的脊髓空洞,同时体格检查有相应节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等表现,再结合患者的病史,就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脊髓空洞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