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血保存中红细胞代谢致钾释放,保存时间等影响血钾浓度,高钾血症有临床表现及不良影响,需通过合理选血、监测血钾、联合输注预防,发生后要停输、促排钾、对抗钾对心肌毒性来处理。
一、库存血中钾的变化机制
库存血保存过程中,红细胞会不断代谢,细胞内的钾离子会释放到血液中。一般来说,库存血保存时间越长,血钾浓度越高。有研究表明,库存血保存21天以上时,血钾浓度可明显升高。这是因为红细胞在离体后仍进行着代谢活动,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将细胞外的钾泵入细胞内,但随着时间推移,钠-钾泵功能逐渐丧失,细胞内的钾就会外流到血液中。
二、库存血引起高钾血症的相关因素
(一)保存时间与血钾浓度的关系
库存血保存时间是影响血钾浓度的重要因素。临床观察发现,保存1周的库存血血钾浓度约为正常血钾水平的1-2倍,保存2周的库存血血钾浓度可进一步升高,保存超过3周的库存血,血钾浓度可能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这是由于红细胞持续代谢,细胞内钾不断释放到血浆中。
(二)血液成分变化
库存血中的血小板、白细胞等成分在保存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这些细胞的裂解也会释放钾离子。例如,白细胞的代谢活动同样会导致细胞内钾外流,进一步增加了血浆中的钾含量。
三、库存血引起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响
(一)临床表现
高钾血症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血钾水平进一步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无力、肢体麻木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甚至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如手足抽搐等;成年患者则更易出现心血管系统的症状。
(二)对机体的影响
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干扰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长期或反复输入库存血导致高钾血症,还可能对肾脏等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和排泄功能,进一步加重内环境紊乱。
四、预防库存血引起高钾血症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库存血
在临床输血时,应尽量选择保存时间较短的库存血。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成分血或新鲜血。一般来说,保存时间小于10天的库存血相对更安全,血钾浓度相对较低。
(二)监测血钾水平
对于大量输入库存血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定期进行血钾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高钾血症并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对于有肾脏疾病、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应加强血钾监测,因为这类患者对血钾变化的耐受性较差。
(三)联合其他血液成分输注
在输入库存血时,可同时输注其他血液成分来平衡电解质。例如,适当补充钙剂等,钙剂可以对抗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但钙剂的使用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库存血引起高钾血症的处理
(一)立即停止库存血输注
一旦怀疑或确诊为库存血引起的高钾血症,应立即停止库存血的输入,避免钾离子继续大量进入体内。
(二)促进钾离子的排出
可采用利尿剂促进钾离子的排泄,如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但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和肾功能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血液透析等方法快速降低血钾水平。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清除血钾的方法,通过半透膜将血液中的钾离子等物质清除,迅速纠正高钾血症。
(三)对抗钾对心肌的毒性
如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表现,可使用钙剂对抗钾的毒性。例如,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钙剂可以稳定心肌细胞膜,对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抑制作用,但钙剂的使用要缓慢,避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同时,还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碳酸氢钠可以促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从而降低血钾水平,但使用碳酸氢钠时要注意患者的酸碱平衡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