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由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透过血脑屏障沉积致脑损伤,新生儿因胆红素生成多、肝处理及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等易患,有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预防(监测高危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光疗、换血等降胆红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是高危人群,护理治疗需谨慎。
病因
新生儿因素:新生儿出生后可能存在胆红素生成过多的情况,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导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同时,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不完善,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含量低且活性不足,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排出体外。此外,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更容易让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进入脑组织。例如,有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被母体抗体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若未及时处理,就可能引发核黄疸。
其他因素:新生儿有低血糖、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情况时,会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使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增加透过血-脑屏障的风险,从而易诱发核黄疸。比如,新生儿低血糖时,会影响脑组织对胆红素毒性的耐受能力,促使核黄疸发生。
临床表现
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退,持续12-24小时。此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红素水平得到控制,病情可能不再进展。例如,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对吃奶反应差等表现。
痉挛期:半天到1天后出现双眼凝视、惊厥、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这一时期病情较为严重,如新生儿出现频繁的抽搐,头部向后仰,身体呈弓状。
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减轻,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逐渐恢复,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持续2周左右。
后遗症期:可遗留手足徐动症、听力减退、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比如,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手足扭转运动,听力下降导致对声音反应不灵敏等。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是重要依据;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溶血等情况;血型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等。例如,通过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若未结合胆红素超过一定数值,结合临床症状可辅助诊断核黄疸。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发现基底神经节等部位的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对于新生儿尤其是高危新生儿,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有胆红素升高的趋势,及时采取光疗等措施降低胆红素水平。例如,对早产儿、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加强胆红素监测。
治疗:主要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如光疗、换血疗法等。光疗是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排出体外;换血疗法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适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是核黄疸的高发人群,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护理和治疗中要格外谨慎。要严格按照新生儿护理规范进行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例如,新生儿病房要配备完善的胆红素监测设备,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监测和治疗技术。
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发生核黄疸的风险更高。在护理早产儿时,要注意维持其内环境稳定,如维持血糖正常、纠正酸中毒等,以降低核黄疸的发生风险。同时,对早产儿的胆红素监测要更加频繁和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