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一般情况好,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由多种原因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等,需寻因治疗,早产儿、低体重儿、有溶血病史新生儿需特别关注黄疸情况并及时处理。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一般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疾病状态。其发生机制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常见于缺氧、感染等;胆管堵塞,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胆红素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黄疸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巩膜亦可黄染,但手心、足底一般无黄染。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21μmol/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或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进展快,胆红素每天上升幅度大;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此外,病理性黄疸还可能伴有一些原发病的表现,如感染时可伴有发热、精神萎靡、拒奶等,胆道闭锁时可伴有陶土色大便等。
三、处理原则不同
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即可。一般足月儿可通过多晒太阳(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来辅助黄疸消退,早产儿由于皮肤娇嫩等原因,晒太阳需更加谨慎,可咨询医生后再进行。
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光疗,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对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胆道闭锁引起的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早产儿: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发生生理性黄疸时黄疸程度可能相对较重,消退时间也更长,且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因此,对于早产儿的黄疸情况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一旦发现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和处理。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差,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所以对低体重儿的黄疸要严格监测,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及时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
有溶血病史的新生儿:如果新生儿有同族免疫性溶血等病史,再次发生黄疸时更易出现病理性黄疸,需要加强对黄疸的监测,出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等变化,以便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