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有多种原因,需及时就医,检查包括血常规等,治疗有光疗、药物、换血等,不同人群黄疸有特殊考虑,生活中新生儿家庭要护理好,儿童及成人要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预防黄疸。
一、明确黄疸类型及原因
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主要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病理性黄疸则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进展快,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等,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二、就医检查与诊断
就医时机: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均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或成人出现黄疸,也需尽快就诊,排查病因。
检查项目: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型、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情况,判断是否有溶血等;血型检查有助于诊断同族免疫性溶血;血清胆红素测定能明确黄疸程度及类型;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功能状态;腹部B超有助于排查胆道系统等疾病。
三、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足月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因为多喂奶能增加排便次数,从而带走部分胆红素。
早产儿:加强观察,若胆红素值接近光疗标准,可适当提前干预喂养,保证热量摄入,促进胆红素代谢。
四、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疗使未结合胆红素经光氧化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适用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的黄疸患儿,根据患儿日龄、体重等调整光疗箱的温度、光照强度等参数。
药物治疗:应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增加UDP-GT的生成和肝脏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对于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使用抗感染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感染病原体针对性选择。
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溶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通过换出部分血中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但换血疗法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不同人群黄疸的特殊考虑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血症易导致胆红素脑病,所以对新生儿黄疸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干预。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发生黄疸时更应谨慎处理,加强监测和护理。
儿童及成人:儿童黄疸原因可能与新生儿不同,如可能因病毒感染引起肝炎导致黄疸等,成人黄疸原因更多样,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胆道疾病等引起。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处理方式不同,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例如,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成人出现黄疸,在治疗黄疸的同时要兼顾基础肝病的治疗。
六、生活护理与预防
新生儿家庭护理:注意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情况,包括黄染的部位、范围等变化。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衣物宽松舒适。按照正确的喂养方式进行喂养,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
儿童及成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成人要避免酗酒,合理用药,预防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肝脏等器官的疾病。如果有基础疾病,如胆道结石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病,预防黄疸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