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病理性黄疸需综合黄疸出现时间、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均要综合考虑,如足月儿24小时内出现、胆红素超正常范围、持续超两周等及伴随贫血肝脾肿大、精神萎靡拒奶等,结合血常规、血型、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相关检查、腹部B超等辅助判断。
一、黄疸出现时间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若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则病理性黄疸可能性大;早产儿一般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若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也多为病理性黄疸。这是因为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而病理性黄疸多由某些疾病因素使胆红素生成过多或代谢排泄障碍等,所以出现时间更早。
二、黄疸程度
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57μmol/L(15mg/dl),或者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这种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多提示病理性黄疸。因为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一般不会达到这样的高度,其升高幅度相对较小。
黄疸部位:病理性黄疸往往除了面部、躯干黄染外,还可能波及四肢甚至手心、足底,而生理性黄疸一般先从面部开始黄染,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但手心、足底通常无明显黄染。
三、黄疸持续时间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周,早产儿一般不超过4周。如果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4周,或者黄疸退而复现,则要考虑病理性黄疸。这是因为生理性黄疸会随着新生儿机体的逐渐成熟,胆红素代谢恢复正常而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由于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黄疸消退时间会延长或反复。
四、黄疸伴随症状
伴随贫血、肝脾肿大:若黄疸伴有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肝脾肿大等表现,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例如新生儿溶血病,由于母婴血型不合等原因,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伴随精神萎靡、拒奶:当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时,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这是因为严重的黄疸可能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等功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精神及喂养方面的异常。比如胆红素脑病早期可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吸吮无力等,进而发展为抽搐、角弓反张等严重表现。
五、相关检查辅助判断
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情况,若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可能存在溶血等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血型检查:对于新生儿黄疸,尤其是考虑溶血性黄疸可能时,进行血型检查非常重要,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血型方面异常,可帮助明确病理性黄疸是否由溶血病引起。
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相关检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可了解胆红素水平及代谢情况;检查肝功能中的谷丙转氨酶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肝细胞损伤等情况,对于鉴别肝细胞性黄疸等病理性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
腹部B超:腹部B超可以帮助观察肝脏、胆囊、脾脏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于诊断肝胆系统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有一定价值,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可通过B超发现胆道结构异常等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如新生儿、早产儿等)、不同性别(一般无性别特异性,但某些疾病可能有一定差异)、不同生活方式(如母乳喂养等)的新生儿,判断病理性黄疸时都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例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除了考虑常见的病理性黄疸原因外,还需考虑母乳性黄疸可能,但母乳性黄疸一般胆红素水平相对较低,若胆红素水平过高仍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进一步排查其他原因。同时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如存在宫内感染等病史,在判断黄疸时更要密切结合相关检查综合分析,以准确判断是否为病理性黄疸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