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需先明确类型及病因诊断,新生儿黄疸可采用光照疗法或换血疗法,成人黄疸针对病因治疗并护肝对症治疗,特殊人群新生儿要密切监测等,治疗需综合黄疸类型、病因、患者年龄等情况选合适方案达最佳效果。
一、明确黄疸类型及病因诊断是关键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首先需明确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胎便排出等可促进胆红素代谢。病理性黄疸则需进一步查找病因,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处理方式不同,因此准确诊断病因是选择最佳治疗方法的前提,不同年龄、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处理原则有差异,需结合患儿具体病史等情况判断。
二、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疗方法
(一)新生儿黄疸
1.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让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蓝光或绿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对于足月儿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胆红素>153μmol/L(8.5mg/dl)时可考虑光疗,不同日龄、体重的新生儿光疗时胆红素干预标准不同,需遵循相关诊疗规范。
2.换血疗法
当新生儿出现严重溶血等情况时,换血疗法可及时换出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适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等导致的严重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脐血胆红素>68μmol/L(4mg/dl),伴有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者;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者等情况,但换血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指征。
(二)成人黄疸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需根据病毒类型等给予相应抗病毒治疗,如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如果是酒精性肝病导致的黄疸,需严格戒酒,同时进行护肝等治疗;对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如胆管结石可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方法解除梗阻;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黄疸则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治疗的核心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只有去除病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疸问题,不同年龄的成人,治疗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整体状况,比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药物等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2.护肝对症治疗
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可使用一些护肝药物辅助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改善肝脏代谢等功能,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护肝药物,同时需注意休息、合理饮食等一般支持治疗,合理的饮食对于黄疸患者也很重要,比如肝功能受损时需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等,以减轻肝脏负担。
三、特殊人群黄疸治疗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治疗黄疸时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生命体征等。光照疗法时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同时要保证光疗的效果,定期监测胆红素变化。对于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若胆红素不是特别高,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加强监测;若胆红素过高则需根据情况暂停母乳喂养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黄疸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黄疸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权衡治疗措施的风险和收益,比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和监测,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及全身状况。
总之,治疗黄疸并没有绝对的“最好办法”,而是要根据黄疸的类型、病因、患者的年龄等具体情况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