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从医学角度大致分为肌肉骨骼性腰痛和内脏疾病相关性腰痛肌肉骨骼性腰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等其临床表现有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原则有非手术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药物辅助)和手术治疗(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考虑)。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从医学角度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肌肉骨骼性腰痛:
腰肌劳损:多与长期不良姿势有关,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伏案久坐等。年龄方面,中青年人群因工作生活方式影响较为常见,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会使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导致肌肉劳损引发腰痛。女性在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也容易出现腰肌劳损导致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50岁人群,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椎间盘退变、损伤积累等因素有关。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容易发生突出。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人群风险更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从事体力劳动等原因发病率稍高。
腰椎骨质增生:一般在中年以后发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椎体出现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形成刺激周围组织引起腰痛。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骨质流失加快,也会增加腰椎骨质增生导致腰痛的风险。
内脏疾病相关性腰痛: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盂肾炎,育龄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女性尿道短、直且靠近肛门,容易逆行感染有关。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女性更常见。肾结石也可引起腰痛,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与代谢、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妇科疾病:盆腔炎多见于育龄女性,与性生活、宫腔操作等因素有关。年龄上主要集中在性活跃期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常见于育龄女性,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女性在生育年龄更容易受到影响。
腰痛的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肌肉骨骼性腰痛的疼痛性质多样,腰肌劳损多为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可表现为放射性疼痛,从腰部向臀部、下肢放射;腰椎骨质增生的疼痛可能为刺痛或隐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内脏疾病相关性腰痛,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腰痛多为肾区绞痛或胀痛,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可能与月经周期相关,表现为下腰部坠胀样疼痛等。
伴随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神经受压表现;肾盂肾炎除腰痛外,常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盆腔炎患者可能有下腹部坠胀、白带增多等妇科症状。
腰痛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腰部的视诊、触诊等,如检查腰椎的活动度、有无压痛、叩击痛等。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等特殊检查来判断神经受压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有无骨质增生、腰椎间隙狭窄等情况,对腰椎骨质增生、腰椎滑脱等有一定诊断价值,各年龄段均可进行该项检查。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椎管狭窄等,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适用于各年龄段怀疑有腰椎间盘病变的患者。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好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等情况,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病变等的诊断更具优势,各年龄段均可进行,尤其对脊髓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高。
腰痛的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休息:对于腰肌劳损等疾病,适当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需要根据病情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适合各年龄段患者缓解肌肉紧张,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力度不当加重损伤,牵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有一定治疗作用,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重量等。
药物辅助: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禁忌等,如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严重神经受压、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