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痛常见原因之一,病因包括急性腰扭伤未彻底治疗、长期积累性损伤(年龄、生活方式、姿势不良)、腰椎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活动受限、有固定压痛点;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加强腰部锻炼、注意腰部保暖。
一、定义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未彻底治疗:急性腰扭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损伤的肌肉、筋膜等组织未能完全修复,长期积累可导致腰肌劳损。例如,一些人在急性腰扭伤后,只是简单休息,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就可能埋下隐患。
2.长期积累性损伤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和力量下降,更容易发生劳损。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易出现腰肌劳损,就是因为年龄带来的组织退变。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群,如农民、木工等,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劳损。此外,长期坐位工作,如办公室职员,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前屈位,也会增加腰肌劳损的风险。比如,办公室职员一天大部分时间坐在办公桌前,腰部肌肉持续收缩,易疲劳受损。
姿势不良:长时间弯腰、脊柱侧弯等不良姿势会使腰部肌肉受力不均,导致部分肌肉过度紧张,另一部分肌肉松弛,长期如此可引发腰肌劳损。例如,一些人习惯弯腰驼背坐着,这种不良姿势会对腰部肌肉造成不良影响。
3.腰椎先天性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等,这些先天性畸形会改变腰部的正常生物力学结构,使部分肌肉、韧带等组织承受过大的应力,容易发生劳损。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休息后可缓解,劳累后加重。疼痛一般不剧烈,但会影响日常活动,如弯腰、久坐、久站等都会使疼痛加重。例如,患者可能在长时间行走后,腰部疼痛明显,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可稍有受限,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僵硬或强直。在急性发作时,腰部活动受限可能会比较明显,如弯腰困难、转身不便等。比如,患者可能难以从地上捡起物品,因为弯腰动作会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
3.压痛点:在腰部肌肉附着点处有固定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位置相对比较固定,用手指按压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疼痛,而腰部外观一般无明显异常。
四、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腰部受伤史、职业、生活习惯等情况,了解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2.体格检查:检查腰部肌肉有无紧张、压痛,腰部活动范围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肌劳损。
3.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主要是为了排除腰椎骨折、肿瘤等其他腰部疾病。有时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腰部组织情况,可能会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但腰肌劳损在这些影像学检查上通常无特异性改变。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疼痛。例如,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弯腰工作或久坐,定时起身活动。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腰部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柔韧性。例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这些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腰肌劳损。
2.预防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位还是卧位,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坐位时要保持腰部挺直,椅子要有合适的高度和支撑;卧位时选择合适的床垫,使脊柱处于正常生理曲度。
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或久站。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腰部,放松肌肉。
加强腰部锻炼:平时可以进行一些适合的腰部锻炼,如游泳、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腰部的灵活性,降低腰肌劳损的发生风险。
注意腰部保暖:寒冷刺激会引起腰部肌肉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腰肌劳损。所以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