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由血清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等发黄,需明确病因(肝细胞性、溶血性、胆汁淤积性黄疸及相关因素),针对病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性肝损伤停可疑药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用激素等,胆结石利胆或手术等),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保证休息、合理饮食,监测病情)。
一、明确黄疸病因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大人黄疸的常见病因有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如胆结石、胆管癌等)。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来明确病因。
(一)肝细胞性黄疸相关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人群患病毒性肝炎的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成年人感染甲肝病毒后,临床症状可能相对明显但多数可康复;而药物性肝损伤则无特定年龄偏向,但长期用药史的成年人需重点关注。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成年人易患酒精性肝病导致肝细胞性黄疸;有滥用药物史(如自行服用不明成分草药、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西药等)也会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风险。
病史: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成年人,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几率较高。
(二)溶血性黄疸相关因素
年龄:一般无特定年龄偏向,但新生儿溶血病是特殊情况,而成人溶血性黄疸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接触某些氧化性药物或化学物质(如伯氨喹、苯肼等)的成年人可能诱发溶血性黄疸。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输血史且血型不合者易出现溶血性黄疸。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相关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胆结石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
生活方式:肥胖、高脂饮食的成年人患胆结石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风险增加。
病史:有胆道手术史、胆管炎病史的成年人易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
二、针对病因的治疗
(一)肝细胞性黄疸治疗
若为病毒性肝炎引起,如乙肝,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具体治疗方案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情况制定);药物性肝损伤则需停用可疑药物,同时进行保肝等对症治疗。
年龄方面,老年人用药需更加谨慎,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生活方式上,患者需戒酒、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肝损伤物质,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二)溶血性黄疸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对于一些难治性病例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溶血性黄疸需进行相应的抗过敏、补液等治疗以改善溶血情况。
年龄上,儿童与成人用药有很大不同,成人使用的某些药物可能不适合儿童,但成人溶血性黄疸治疗中,老年人需关注激素等药物使用后的骨质疏松等并发症预防。生活方式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避免感染等诱发溶血的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治疗
胆结石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若结石较小可通过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较大结石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取石或手术取石;胆管癌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多需手术治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年龄方面,中老年胆结石患者手术耐受性需评估其心肺等功能情况。生活方式上,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低脂饮食。有胆道手术史患者需注意术后护理,预防胆管炎等并发症。
三、对症支持治疗
(一)一般支持
休息:黄疸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肝脏负担,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若有肝功能减退,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加重肝性脑病风险;溶血性黄疸患者无特殊饮食禁忌,但需注意营养均衡;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需低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减轻胆汁分泌负担。
(二)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通过定期复查肝功能了解黄疸消退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程度、有无出血倾向(肝细胞性黄疸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自身抗体滴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