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或去除诱因可消退;病理性黄疸中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需针对病因分别治疗,如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用光照或换血疗法,成人针对病因治疗并光照;光照疗法用蓝光,注意遮盖部位和时间强度;换血有指征且有风险;新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成人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确定黄疸类型并针对性处理
(一)生理性黄疸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大多数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胎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成人生理性黄疸:
如剧烈运动、饮酒等引起的短暂生理性黄疸,需去除诱因,休息、停止饮酒后,黄疸可逐渐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若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轻者可给予光照疗法,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如血清总胆红素接近换血值)或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的患儿,可考虑换血疗法,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抗体,减少溶血,并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非O型血的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成人溶血性黄疸:
针对病因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等诱发溶血的食物,防治感染等诱因。同时可采用光照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肝细胞性黄疸:
新生儿肝细胞性黄疸:
常见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需积极寻找病因,如病毒感染等。若为病毒感染引起,可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针对巨细胞病毒可使用更昔洛韦,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同时给予保肝治疗,如应用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改善肝细胞代谢,促进胆红素代谢排出。
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吃奶等一般情况,加强护理。
成人肝细胞性黄疸:
如由病毒性肝炎引起,需根据病情给予抗病毒、保肝、退黄等治疗,如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选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丙型肝炎可选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药物。同时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3.胆汁淤积性黄疸:
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
可能由胆道闭锁等引起,对于胆道闭锁,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宜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手术,如葛西(Kasai)手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胆汁引流情况。
成人胆汁淤积性黄疸:
如由胆管结石引起,可根据结石情况选择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手术取石;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肝功能;对于药物性胆汁淤积,需停用相关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
二、光照疗法的应用
1.光照设备:
常用蓝光照射,蓝光波长425-475nm,能使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照时患儿需裸露皮肤,用黑布遮盖双眼(避免损伤视网膜)和会阴部(避免损伤生殖器),其余部分充分暴露在蓝光下。
2.光照时间和强度:
可采用连续照射或间歇照射,一般连续照射24-48小时。光照强度需根据患儿日龄、体重等调整,如足月儿一般采用160-320μmol/(m2·s)的蓝光强度,早产儿可适当调整。
三、换血疗法的考量
1.换血指征: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时,当血清总胆红素达到以下水平需考虑换血: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或者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如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等,不管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上述换血标准,都应考虑换血。
2.换血风险:
换血过程中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进行,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1.早产儿:
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黄疸出现更早、程度更重且消退更慢,需更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光照等治疗措施,同时注意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黄疸时更容易出现低体温等情况,影响胆红素代谢。
2.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更高,要严格监测胆红素,一旦达到可能的换血指征需尽早干预,喂养上要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促进胆红素排出。
(二)成人
1.老年人:
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下降,发生病理性黄疸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更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避免因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加重黄疸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2.孕妇:
孕妇出现黄疸需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要明确黄疸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孕期发生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需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