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红素排泄障碍三方面。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红细胞增多症、血型不合、感染等引起;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有关;胆红素排泄障碍可由胆道梗阻(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结石、胆管癌)、新生儿肝炎综合征、遗传性疾病(如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等导致。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一)红细胞增多症
多见于足月新生儿,尤其是有脐带结扎延迟、胎-胎输血、双胎输血等情况的新生儿,由于红细胞数量过多,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例如,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体内红细胞破坏加速,使得胆红素产生量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
对于早产儿,若存在宫内生长受限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进而引发胆红素生成过多导致黄疸。
(二)血型不合
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这种情况在第一胎即可发生,因为O型血母亲在孕前可能已接触过A或B血型物质(如某些植物、寄生虫等),产生了相应抗体。
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时易发生。Rh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一般在第二胎发生,但初次妊娠时,孕妇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较缓慢,第一胎发病少见。一旦致敏,再次妊娠时,抗Rh抗体迅速增多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严重溶血,胆红素生成明显增多。
(三)感染
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病原体在体内繁殖,释放毒素,损伤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增加。一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影响红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寿命,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引发黄疸。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感染导致黄疸的机制类似,但儿童和成人感染病原体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受一些常见病毒如EB病毒等感染影响,而成人可能更多因细菌感染如肺炎克雷伯菌等引发感染性黄疸。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不足,一般要到出生后1周左右才逐渐成熟。该酶缺乏会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下降,使得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生理性黄疸。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UGT活性更低,生理性黄疸出现更早且程度可能更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新生儿生后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经肠道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进一步加重胆红素的积聚,导致生理性黄疸的发生。
(二)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肝脏后,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相关的酶和转运蛋白功能异常,使得胆红素在体内潴留,引发黄疸。
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等,肝脏结构破坏,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均发生障碍。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血管结构改变,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从而出现黄疸。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等,可能通过损伤肝细胞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引起黄疸。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一些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使用相关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导致黄疸。
三、胆红素排泄障碍
(一)胆道梗阻
先天性胆道闭锁:这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疸的常见原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深,同时伴有陶土色大便。
胆总管结石:多见于成人,胆道结石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成分异常、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当胆总管被结石阻塞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逆流入血,引起黄疸,患者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胆管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胆管癌可导致胆管狭窄或阻塞,影响胆红素的排泄。肿瘤生长过程中逐渐阻塞胆管,使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积聚,引发黄疸,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患者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除了肝细胞功能受损外,还可能存在胆道排泄障碍。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炎症、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胆管狭窄或阻塞,使得胆红素排泄受阻,同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也下降,共同导致黄疸的发生。患儿除黄疸外,还可能伴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三)遗传性疾病
Dubin-Johns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某些有机阴离子(如靛青绿)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导致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引起黄疸。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黄疸可呈间歇性发作,常在劳累、感染等情况下加重。
Rotor综合征: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的摄取和排泄均有缺陷,导致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出现黄疸。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黄疸程度较轻,多在青春期或成年后被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