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偏高是血清胆红素超正常范围致皮肤等发黄,常见病因有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细胞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汁淤积性疾病(如肝内胆汁淤积、肝外胆汁淤积),临床表现有皮肤巩膜黄染及相应伴随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等)和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新生儿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黄疸偏高的定义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成人一般为1.7-17.1μmol/L),就可称为黄疸偏高。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疾病
(一)溶血性疾病
1.新生儿溶血病
年龄因素: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时期,尤其是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的情况较为常见。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易发生ABO溶血病;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首次妊娠一般不会发病,再次妊娠时可能发生Rh溶血病。
发病机制: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红细胞被母亲体内的抗体破坏,大量红细胞破坏后产生过多胆红素,超出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从而引起黄疸偏高。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性别与生活方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长期接触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化学品(如苯肼)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发病机制: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出现黄疸偏高。
(二)肝细胞性疾病
1.病毒性肝炎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肝炎有一定差异。例如,甲型肝炎儿童多见,乙型肝炎青壮年多见。
发病机制: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同时受损的肝细胞释放胆红素入血,引起黄疸偏高。常见的有乙肝病毒、甲肝病毒等感染。
2.肝硬化
病史与生活方式:多有长期的肝脏病史,如慢性乙肝、长期酗酒等。长期酗酒者因酒精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逐渐发展为肝硬化;乙肝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可进展为肝硬化。
发病机制:肝硬化时肝脏广泛纤维化,正常肝组织结构破坏,肝细胞功能减退,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同时门静脉高压导致肝内血管扭曲、阻塞,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出现黄疸偏高。
(三)胆汁淤积性疾病
1.肝内胆汁淤积
年龄与药物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等)可能引起肝内胆汁淤积。
发病机制:药物或某些因素导致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障碍,胆汁排泄受阻,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偏高。
2.肝外胆汁淤积
病史:多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管癌等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发病机制:胆道梗阻使得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在胆道内,压力增高,导致胆管破裂,胆汁反流入血,其中的胆红素引起黄疸偏高。
三、黄疸偏高的临床表现
1.皮肤、巩膜黄染:最早出现的表现是皮肤和巩膜发黄,一般先从面部开始,逐渐波及全身。
2.其他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偏高可能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表现,如溶血性疾病可伴有贫血、血红蛋白尿;肝细胞性疾病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胆汁淤积性疾病可伴有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等。
四、诊断与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测定。通过测定可判断黄疸的类型,如溶血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两者均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血常规:溶血性疾病时可见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能有相应改变;肝细胞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等。
3.肝功能检查:了解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胆道系统的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可观察肝脏、胆囊、胆道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胆管扩张、肝脏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胆汁淤积的原因,对新生儿黄疸还可观察肝脏大小、脾情况等。
2.CT或MRI:对于肝脏、胆道的病变诊断有更高的分辨率,可更清晰地显示肝脏、胆道的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肝癌、胆管癌等占位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溶血性疾病引起,需治疗原发病,如新生儿溶血病严重时可能需要换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果是肝细胞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肝硬化则需针对肝硬化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治疗。如果是胆汁淤积性疾病,肝内胆汁淤积可停用相关药物,使用利胆药物等;肝外胆汁淤积则根据病因进行手术等治疗解除胆道梗阻。
2.对症治疗:对于黄疸偏高,可使用腺苷蛋氨酸等药物促进胆汁排泄,严重黄疸时可考虑血浆置换等治疗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1.注意事项:新生儿黄疸偏高较为常见,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但如果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进展过快、程度过重或消退后再次出现等情况,可能为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
2.建议原因: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出现黄疸问题。及时监测黄疸情况可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老年人黄疸偏高时,病因可能较为复杂,需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黄疸偏高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建议原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下降,明确病因并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