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高峰,7-9天消退,最长3-4周消退,程度轻,一般情况好,指标正常;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或每日升>5mg/dl,退而复现,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常伴其他症状,指标异常,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易出现黄疸问题且风险更高。
一、发病时间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这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相对不足,且出生后红细胞破坏较多,产生胆红素较多,而生理性的胆红素代谢变化能逐渐适应。例如足月儿胆红素生成约为8.8mg/(kg·d),而成人仅为3.8mg/(kg·d),但足月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约为0.5-1.0mg/(kg·d),生理性黄疸时胆红素水平一般不会过高,能在自身代谢调节下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这是因为病理性黄疸往往由一些异常因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障碍等,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会使胆红素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大量产生,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从而在24小时内就出现明显黄疸。
二、黄疸程度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15mg/dl。且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幅度<5mg/dl。其黄疸程度相对较轻,是机体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正常波动范围,因为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虽然有胆红素产生,但肝脏等器官的功能能将胆红素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例如足月儿出生后胆红素水平会逐渐上升,但一般不会超过上述数值,且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下降。
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或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mg/dl;黄疸退而复现。病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这是由于其发病原因导致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如胆红素生成过多时,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大量胆红素,超出了肝脏的处理能力;或肝脏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时,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使得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导致黄疸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长。比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可使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远超生理性黄疸的水平。
三、黄疸持续时间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最迟不超过2周消退,早产儿最长延迟到3-4周消退。这是因为随着新生儿日龄增加,肝脏等器官的胆红素代谢功能逐渐完善,能够逐步将体内的胆红素代谢排出体外,从而使黄疸按时消退。例如足月儿到出生后2周左右,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将胆红素有效地代谢和排泄,黄疸消退。
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由于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持续存在,如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这种异常情况不能自行缓解,所以黄疸会持续不消退或反复出现。比如胆道闭锁患儿,出生后黄疸会逐渐加重且持续不消退,需要通过手术等干预措施来解决胆道问题才能改善黄疸状况。
四、伴随症状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新生儿精神状态正常,吃奶、睡眠等不受明显影响。因为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过程,机体没有其他严重的病理改变,所以新生儿一般状况较好。例如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宝宝吃奶正常,反应灵敏,活动正常。
病理性黄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反应低下等。这是因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发病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整体状况,例如新生儿感染时,除了黄疸外,还会出现感染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差、不吃奶等;如果是胆红素脑病,还会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比如新生儿败血症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除了黄疸外,可能会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皮肤花斑等感染表现以及精神反应差等情况。
五、相关检查指标
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在上述生理性黄疸的正常范围内,其他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可以明确其水平处于生理性黄疸的正常范围,且肝脏等器官的功能指标没有提示病理性改变。例如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在2-3天约为6-12mg/dl,5-7天逐渐下降到正常范围。
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范围,而且可能伴有其他检查异常,如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溶血);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肝脏功能受损表现;血型检查可发现母婴血型不合;腹部B超等检查可能发现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异常情况。比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导致的病理性黄疸,血常规会显示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血型检查可发现母亲和婴儿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可能相对更重,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且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因为早产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比足月儿更差,所以在护理早产儿时,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红素脑病等,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同样面临生理性黄疸代谢不完善的问题,而且其身体各系统功能相对更脆弱,发生病理性黄疸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所以对于低体重儿,要加强黄疸监测,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一旦怀疑有病理性黄疸,要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以保障低体重儿的健康,避免因黄疸问题导致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