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染是因过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食物或接触药物化学物质致皮肤黏膜发黄,巩膜不黄,全身无明显异常;黄疸是血清胆红素升高致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病理状态,分溶血性(红细胞大量破坏致非结合胆红素过多)、肝细胞性(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障碍)、胆汁淤积性(胆汁排泄障碍致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三者在病因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鉴别要点上各有不同,诊断鉴别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一、概念定义
黄染:通常是指皮肤、黏膜发黄的现象,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过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可导致血中胡萝卜素水平升高,沉积在皮肤角质层和黏膜部位引起黄染,这种黄染常见于手掌、足底、前额以及鼻部皮肤,一般巩膜不黄染。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是一种病理状态。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若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超过34.2μmol/L,肉眼未见黄疸,称为隐性黄疸。
二、病因机制
黄染
食物因素:如大量摄入胡萝卜素类食物,是因为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皮肤发黄,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过量食用此类食物出现黄染,一般没有其他全身不适症状,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黄染可逐渐消退。
药物或化学物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能导致皮肤黄染,比如长期服用含有米帕林(阿的平)的药物,可引起皮肤黄染,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接触相关药物或化学物质出现黄染情况,其机制是这些物质在体内蓄积影响了皮肤的色泽表现。
黄疸
溶血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从而出现黄疸。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不同年龄都可发生,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等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溶血性黄疸,比如ABO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主要是因为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红细胞破坏。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也部分反流入血,引起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比如病毒性肝炎在青壮年中相对多见,而肝硬化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与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关,如长期酗酒导致的肝硬化多见于长期饮酒的成年人。
胆汁淤积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障碍,使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黄疸。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肝内性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等;肝外性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的黄疸。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病因导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有胆道感染等情况时更易发作。
三、临床表现特点
黄染
皮肤黄染部位特点: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等,巩膜一般不黄染。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只是新生儿由于皮肤特点可能在判断上需更细致观察,但黄染部位分布规律与成人基本一致。
全身状况:一般没有其他系统的明显异常症状,除了因食物因素引起的黄染外,不会有像黄疸那样的全身不适,如乏力、纳差等。
黄疸
溶血性黄疸: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黄疸一般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慢性溶血时,贫血、黄疸可呈间歇性,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表现,而成年人可能主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症状以及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皮肤、巩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这些症状,比如儿童患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可能会有哭闹、不爱活动等表现,而成年人则可能更易出现肝区不适等症状。
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呈暗黄色,完全梗阻者颜色更深,可呈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这些表现,比如老年人患胆总管结石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可能因机体功能减退,瘙痒等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四、诊断鉴别要点
黄染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有大量食用富含胡萝卜素食物的经历,以及是否接触过特殊药物或化学物质等。不同年龄人群都要询问相关饮食及接触史,比如对于儿童,要了解其近期饮食中水果、蔬菜的摄入情况;对于老年人,要询问其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重点观察巩膜是否黄染,若巩膜不黄染,结合饮食等病史,多考虑黄染而非黄疸。
黄疸
实验室检查
胆红素测定: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溶血性黄疸时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肝细胞性黄疸时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结合胆红素升高明显。
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有溶血;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细胞功能情况,对于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帮助判断胆道系统是否有梗阻等情况,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新生儿进行B超检查时要注意探头的使用频率和力度等,以保证检查安全且准确。
影像学鉴别: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手段观察肝脏、胆道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于鉴别黄疸是溶血性、肝细胞性还是胆汁淤积性有重要作用,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在影像学上有各自的特征表现,医生会根据这些特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