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血清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等发黄的症状体征,正常总胆红素有范围,超34.2μmol/L可见黄疸。胆红素代谢分衰老红细胞破坏生成未结合胆红素等过程,按病因分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有皮肤等黄染及伴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病因,不同人群黄疸有特点及注意事项,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老年人黄疸与慢性病相关且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需分别关注并合理处理。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总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之间时,临床不易察觉,被称为隐性黄疸;而当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就会出现临床可见的黄疸。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一步分解为血红素,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生成胆绿素,胆绿素又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过,所以尿液中不会出现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运输至肝脏。
在肝脏内,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是水溶性的,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所以尿液中可出现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结合胆红素被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在肠道内被氧化为尿胆素排出体外,小部分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又被肝细胞摄取,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仅有少量尿胆原进入体循环,经肾脏排出体外。
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
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生成未结合胆红素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从而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的黄疸。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例如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溶血,出现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一定量的未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从而引起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比如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导致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又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肝内性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肝外性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阻塞等。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扩张,最终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例如胆总管结石阻塞胆管,就会引发胆汁淤积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较少见,如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主要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黄疸。
黄疸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这是黄疸最突出的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皮肤黄染的程度和色泽可能有所不同。溶血性黄疸时,皮肤多呈浅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时,皮肤呈浅黄至深黄色;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皮肤呈暗黄色,甚至黄绿色。
伴随症状:溶血性黄疸常伴有贫血、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等症状;肝细胞性黄疸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常伴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等。
黄疸的诊断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情况、病程、既往史、家族史等。例如新生儿出现黄疸,要询问母亲的妊娠情况、分娩史等;对于成年人,要询问是否有肝炎病史、胆道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
除了观察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情况外,还要检查有无肝脾肿大、腹部肿块、腹水等体征。比如肝硬化患者可能有肝脾肿大、腹水等表现;胆道梗阻患者可能触及肿大的胆囊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类型。如溶血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测定: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多;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增多;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的测定。肝细胞性黄疸时,转氨酶常升高;肝硬化患者可有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等。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肝脏、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发现有无结石、肿瘤、梗阻等病变。例如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胆管、肝脏的情况,对于胆道结石、肿瘤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黄疸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溶血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可采用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降低血清胆红素;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是针对引起肝细胞损害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采用抗病毒等治疗;肝硬化患者要进行抗纤维化等综合治疗。
胆汁淤积性黄疸,如由胆总管结石引起的,可通过内镜下取石等方法解除胆道梗阻;对于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可根据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而Crigler-Najjar综合征严重者可能需要换血疗法等降低血清胆红素。
不同人群黄疸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黄疸
特点:新生儿由于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容易出现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进展快等。
注意事项:对于新生儿黄疸,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对于病理性黄疸,要及时进行光照疗法等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保暖,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等。
老年人黄疸
特点:老年人黄疸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如肝硬化、胆道肿瘤等,黄疸的表现可能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
注意事项:老年人出现黄疸时,要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积极查找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要加强护理,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均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