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气虚是因元气不足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有全身(神疲乏力)和脏腑功能(肺气虚呼吸气短等、脾气虚食欲不振等、肾气虚腰膝酸软等)表现,与年龄、生活方式(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病史(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关;血虚是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致虚弱证候,有全身(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和脏腑经络(心血虚心悸等、肝血虚视力减退等)表现,与年龄(女性特殊生理期、老年人)、生活方式(过度节食、情志不舒)、病史(慢性失血性疾病、慢性疾病致脾胃受损)相关。
一、气虚
(一)定义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当机体的气不足时,就会出现气虚的状况。
(二)表现及相关因素
1.常见表现
全身表现:神疲乏力是气虚常见的表现,患者会感觉身体没有力气,容易疲倦,稍微活动就会感到劳累。比如一些气虚的老年人,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浑身没劲。
脏腑功能相关表现:若肺气虚,会出现呼吸气短、咳嗽无力等症状;脾气虚则会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表现,像一些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就容易出现脾气虚的情况,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肾气虚的话,会有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等表现,在一些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2.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正气逐渐衰退,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例如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导致气的生成不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或脑力劳动过度,都会耗气。比如一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工作的人,或者长期熬夜、过度用脑的人群,容易出现气虚。还有饮食不节,长期挑食、节食等,会导致水谷精微摄入不足,气的生成来源减少,也会引起气虚。
病史因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疾病长期消耗人体正气,容易出现气虚。
二、血虚
(一)定义
血虚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等所表现的虚弱证候。血液具有滋养全身的作用,当血液生成不足或失血过多等原因导致血液亏虚时,就会出现血虚。
(二)表现及相关因素
1.常见表现
全身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是血虚比较典型的表现,因为血液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另外,头晕眼花也是常见症状,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视物模糊。比如一些贫血的患者,就会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的表现。
脏腑经络相关表现:心血虚会有心悸、失眠、多梦等表现;肝血虚则会有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在一些长期营养不良或者有慢性失血情况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2.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容易出现血虚。例如女性生理期失血较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就容易导致血虚;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衰退,血液生成减少,也容易出现血虚。
生活方式因素:过度节食、挑食会导致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不足,引起血虚。还有长期情志不舒,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调节,也可能导致血虚。比如一些长期情绪抑郁的女性,容易出现血虚相关症状。
病史因素:患有慢性失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会导致血液丢失过多,引起血虚。另外,一些慢性疾病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影响血液生成的人群,也容易出现血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