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脉搏治疗包括节律控制(药物复律、电复律)、心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抗凝治疗(通过CHA2DS2-VASc评分评估风险并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有症状阵发性房颤药物效果不佳者),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伴心衰、儿童患者治疗各有特点需谨慎对待。
药物复律: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尝试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如胺碘酮等,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来恢复窦性心律。
电复律:对于一些紧急情况或药物复律无效的房颤患者,可采用电复律,即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适用于房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
心率控制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尤其适合伴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情况的患者,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像维拉帕米、地尔硫等,也能减慢心率,对伴有支气管哮喘等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能是一种选择,但需注意其对心脏传导等方面的影响。
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可减慢心室率,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但在心率较快的急性房颤中可能不是首选,且使用时需注意其中毒等不良反应。
抗凝治疗
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根据患者的年龄(≥65岁记1分,≥75岁记2分)、性别(女性记1分)、充血性心力衰竭(记1分)、高血压(记1分)、糖尿病(记1分)、血管疾病(记1分)、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记2分)等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决定抗凝治疗方案。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的合适范围,但华法林的剂量个体差异大,受饮食等因素影响明显。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无需常规监测INR,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价格相对较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导管消融治疗
适用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导管消融破坏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病灶,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但有一定的复发率,且存在手术相关的风险,如出血、血管损伤、心包填塞等。
对于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例如,老年患者使用华法林时,更易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INR并调整剂量;在选择心率控制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脏传导和心功能的影响,避免过度抑制心脏功能。
女性患者:在抗凝治疗方面,由于女性生理特点,使用华法林时INR的波动可能与男性不同,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时也需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合理选择。同时,在导管消融等有创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结构等因素对手术操作的影响。
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心率控制和抗凝治疗都要更加谨慎,心率控制药物的选择需兼顾改善心功能,抗凝治疗要根据CHA2DS2-VASc评分严格把握,因为这类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和出血的风险都较高,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儿童房颤患者:相对较少见,治疗时需特别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心律的监测等,药物治疗需严格权衡利弊,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电复律等有创治疗也需在非常严格的评估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