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合成、解毒等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黄疸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诊断需综合临床、病理、实验室及影像学等多方面因素,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有不同临床及病理特点,儿童肝衰竭要结合其生理特点,老年肝衰竭需考虑其合并基础疾病等影响,需全面评估不同人群肝衰竭情况。
一、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
1.急性肝衰竭(ALF)
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
有基础肝病者可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起病前有慢性肝病基础,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
慢性肝衰竭(CLF):多有慢性肝病病史,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等,伴有或不伴有肝功能失代偿。
2.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
急性肝衰竭: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肝细胞大片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状支架不塌陷或非完全性塌陷。
亚急性肝衰竭: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有胶原纤维沉积;新生肝细胞呈结节状,明显淤胆,炎症细胞浸润较重。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慢性肝衰竭:主要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相关指标
1.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且维生素K无法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是肝衰竭重要的实验室表现之一,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胆红素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肝衰竭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
3.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下降,因为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场所,肝衰竭时合成功能减退,导致白蛋白水平降低。但白蛋白半衰期较长,早期肝衰竭时可能下降不明显,需动态观察。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CT等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等。急性肝衰竭时肝脏体积可能明显缩小;慢性肝衰竭时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三、不同人群肝衰竭诊断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肝衰竭
儿童肝衰竭在诊断上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起病可能更急骤。在凝血功能方面,儿童正常凝血指标与成人有差异,诊断时要参考儿童正常范围。同时,儿童肝衰竭的病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导致肝衰竭的比例可能较高,在诊断时要详细询问家族遗传病史等情况。
(二)老年肝衰竭
老年人肝衰竭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肝衰竭诊断指标的影响。例如,老年人白蛋白水平本身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因素偏低,在判断白蛋白下降是否由肝衰竭引起时需综合评估。而且老年人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和多维度检查来明确诊断。
肝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不同人群在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