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肝性脑病分级评估。临床症状起病急,有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指标异常、病原学及自身抗体检查;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或MRI观察肝脏情况;肝性脑病按表现分级。不同年龄、性别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临床症状评估
1.起病情况:急性肝衰竭起病多较急,通常在基础肝病(如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基础上,短期内(通常2周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急性肝衰竭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起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相关,而成人可能因药物、毒物等因素起病;不同性别在病因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可能因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因素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情况需考虑。
2.主要症状:患者可出现极度乏力,伴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频繁恶心、呕吐、腹胀等;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相关表现,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指标
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DBil)占比常较高,反映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胆红素范围不同,儿童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成人,若儿童急性肝衰竭时血清总胆红素超过其年龄对应的正常上限且每日上升明显则需高度重视。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这是诊断急性肝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可升高,但在病情严重时,肝细胞大量坏死,转氨酶可不再升高,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2.病原学检查:需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查,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甲肝病毒(HAV)、戊肝病毒(HEV)等血清学及核酸检测,以明确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急性肝衰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感染不同病毒的概率和类型可能有差异,如儿童戊肝感染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流行特点;对于有输血史等情况的患者需考虑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等。
3.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急性肝衰竭。不同性别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情况可能不同,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对多见。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急性肝衰竭时肝脏可不同程度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探头等。
2.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肝脏形态、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对于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导致的急性肝衰竭有重要意义。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儿童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但对于某些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四、肝性脑病分级评估
根据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级,如分为0级(无肝性脑病)、1级(轻度肝性脑病,轻度人格改变和行为失常)、2级(中度肝性脑病,嗜睡、行为异常等)、3级(重度肝性脑病,昏睡但可唤醒)、4级(昏迷),这对于判断急性肝衰竭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患者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