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需从病史采集(基础肝病、诱因)、临床表现评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病原学、其他)、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多方面综合评估,依据肝衰竭分期(早期、中期、晚期)的PTA、总胆红素及并发症情况诊断,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其对结果的影响。
诱因情况:询问近期是否有诱发因素,常见诱因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以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较为常见)、消化道出血、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应用肝毒性药物等。感染可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加剧,诱发肝衰竭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促进肝损伤进展。
临床表现评估
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进行性加重、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在消化系统症状上更为突出,而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临床表现更不典型。
体征:查体可发现肝脏进行性缩小(部分患者)、腹水、扑翼样震颤等。腹水的出现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情况;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的典型体征之一,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
胆红素:总胆红素常明显升高,通常大于171μmol/L,且呈进行性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障碍。不同病因导致的肝衰竭胆红素升高特点可能有差异,如急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胆红素升高速度等有其自身特点。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PTA≤40%是诊断肝衰竭的重要依据之一。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肝衰竭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白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因为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重要血浆蛋白。
病原学检查: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检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活动等情况。例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若乙肝病毒DNA载量高则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加重肝损伤。
其他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导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变化;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肝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如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改变,还可发现是否有腹水、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如门静脉增宽、脾大等)。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肝脏超声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总体能反映肝脏的大体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肝脏形态、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对于排除肝脏肿瘤等继发情况有重要意义。例如CT平扫加增强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血管情况、有无肝内占位等,对于鉴别肝衰竭的病因及排除其他肝脏疾病有帮助。
肝衰竭分期及诊断标准
早期: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PTA为40%-60%,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且<342μmol/L,未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中期:出现嗜睡等肝性脑病前驱症状,有轻度腹水,PTA为20%-40%,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且<513μmol/L。
晚期:出现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严重出血倾向、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PTA<20%,血清总胆红素>513μmol/L。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遵循上述诊断要点进行全面评估,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生理病理特点不同,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