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和其他因素。心血管疾病相关有冠心病、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其他因素有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或过敏、窒息、电击伤、大出血等,不同情况各有其特点及易发生人群。
1.心血管疾病相关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室颤等,是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发生心脏骤停,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越高。不同年龄段的冠心病患者都可能面临心脏骤停风险,中老年人群由于冠心病的高发率,相对更易出现因冠心病导致的心脏骤停。男性在冠心病的发病和心脏骤停风险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特点,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高,心脏骤停风险也相应增加,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心脏骤停风险显著升高。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可能导致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心脏骤停。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患心肌病并出现心脏骤停情况,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患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病情进展和心脏骤停风险,比如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
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室性心动过速若持续不终止,可迅速进展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各种心脏疾病都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中毒(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等也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骤停。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在老年人中因器官功能衰退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从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风险。
2.其他因素
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低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引发心律失常;严重高钾血症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传导阻滞,甚至导致心脏骤停。酸碱平衡失调如严重酸中毒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引起心脏骤停。例如,肾功能衰竭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若未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发生心脏骤停。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导致心脏骤停,儿童在呕吐、腹泻等情况时若未及时补充电解质,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的心脏问题。
药物中毒或过敏:某些药物过量使用可导致心脏毒性,引起心脏骤停,如某些抗抑郁药物、化疗药物等。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也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功能受抑制等,进而引发心脏骤停。不同用药人群都有药物中毒或过敏导致心脏骤停的可能,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相关的心脏问题,在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
窒息:如溺水、气道异物梗阻等导致缺氧,进而引起心脏骤停。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若未及时抢救,会迅速引发心脏骤停。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窒息相关的心脏骤停,儿童由于好奇心强,气道异物梗阻风险相对较高,比如吞食小物件等情况,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看护。
电击伤:雷电击中人体或接触高压电等,电流通过人体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起心脏骤停。任何接触电击危险环境的人群都可能发生电击伤导致的心脏骤停,户外工作者、电工等在工作中若防护不当,电击伤风险较高。
大出血:严重的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导致大量失血,引起休克,进而影响心脏供血和功能,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大量失血会使心脏的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若不能及时止血和补充血容量,就会危及心脏功能,导致心脏骤停。不同受伤人群都可能出现大出血相关的心脏骤停,外伤患者在受伤现场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止血处理,后续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