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是多种病因引起、以肝细胞大量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表现为极度乏力等的严重肝脏疾病,分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有相应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支持、针对病因及并发症防治,总体预后差,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别。
急性重型肝炎
病因方面:可能由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甲肝病毒等)、药物中毒(某些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病因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急性重型肝炎可能与一些特定病毒感染关系更密切;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或长期服用可能肝毒性药物的人群,更容易诱发。
病理表现: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肝细胞大片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患者短期内出现极度乏力,迅速出现重度黄疸(血清总胆红素短期内迅速升高),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频繁恶心、呕吐、腹胀等,还可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病情进展迅速,可很快出现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因:多由肝炎病毒感染延续发展而来,也可能与药物、毒物损伤等有关。年龄因素上,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对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如慢性乙肝、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肝脏不同程度缩小,肝细胞坏死、同时有肝细胞再生,可见明显的桥接坏死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性重型肝炎稍缓,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极度乏力、黄疸进行性加深等表现,也可出现出血倾向等,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但部分会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病因:主要见于慢性肝炎患者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如慢性乙肝患者,在某些诱因(如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过度劳累、饮酒等)作用下,病情加重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慢性丙肝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年龄上,各年龄段慢性肝病患者都有发生可能,有慢性肝病基础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病理: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
临床表现:有慢性肝病的基础表现,如慢性乙肝患者可能有既往乙肝病史、肝功能反复异常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出现重型肝炎的相关表现,如黄疸进行性加重、出血倾向、肝性脑病等表现,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通常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凝血功能检查显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如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常低于40%;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等指标变化,不同类型重型肝炎有不同的酶学改变特点。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肝脏体积变化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
临床症状:结合患者出现的极度乏力、黄疸、出血倾向等典型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
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保证热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营养支持等治疗,例如儿童患者需要考虑儿童的营养需求特点进行合适的热量及营养物质补充。
针对病因治疗:如乙肝病毒引起的重型肝炎,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对于药物中毒引起的重型肝炎,要立即停用肝毒性药物等。
并发症防治:如防治肝性脑病,采取降低血氨、纠正氨基酸失衡等措施;防治出血,补充凝血因子等;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但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特点及药物的适用性。
预后情况
重型肝炎总体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急性重型肝炎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部分患者可恢复,但多数预后不良;亚急性重型肝炎经积极治疗部分可存活,但易发展为慢性肝病;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更差,死亡率高。年龄较小的患者在面对重型肝炎时,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储备功能相对较弱,预后可能相对更差;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也会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