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狭窄是主动脉瓣等区域结构异常致左心室排血受阻的病理状态,根据狭窄部位分为主动脉瓣、瓣上和瓣下狭窄三类。病因有先天性因素、退行性病变和风湿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与狭窄程度相关,轻度多无症状,重度有晕厥、心衰等且猝死风险增加,超声心动图为诊断金标准。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手术时机综合评估;老年合并冠心病等手术风险增加,术后需长期抗凝;孕妇妊娠中期手术相对安全,需联合监护且避免致畸药物。治疗上,轻度狭窄非手术治疗,中重度需评估手术指征;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术和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术后需抗凝治疗并定期复查。预防方面,一级预防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戒烟限酒;二级预防避免竞技性运动,推荐低强度有氧运动,焦虑抑郁患者需心理科会诊。主动脉狭窄诊疗需个体化,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心脏超声筛查。
一、主动脉狭窄的定义与分类
主动脉狭窄是指主动脉瓣、瓣上或瓣下区域出现结构异常,导致左心室排血受阻的病理状态。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为三类:
1.主动脉瓣狭窄:瓣膜增厚、融合或钙化导致开放受限,占成人病例的95%以上。
2.瓣上狭窄: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管腔先天性狭窄,多见于儿童。
3.瓣下狭窄:左心室流出道肌肉肥厚或纤维膜状物形成,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占儿童病例的80%~90%,与胚胎期主动脉瓣发育异常相关,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法洛四联症)。
2.退行性病变:老年人主动脉瓣钙化是主要病因,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7%,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3.风湿性心脏病: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导致瓣膜纤维化、粘连,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三、临床表现与分级标准
1.典型症状:
轻度狭窄(瓣口面积>1.5cm2):多无症状,体检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中度狭窄(瓣口面积1.0~1.5cm2):运动后胸闷、心悸,偶发心绞痛。
重度狭窄(瓣口面积<1.0cm2):晕厥、心衰,猝死风险增加3倍。
2.诊断标准:
超声心动图:测量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及流速,为金标准。
心导管检查:当超声数据与临床表现不符时使用,确诊临界狭窄。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避免营养不良。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时,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通常建议在学龄前完成。
2.老年患者:
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时,手术风险增加,需多学科会诊。
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孕妇:
妊娠中期(14~28周)为手术相对安全期,需心外科、产科联合监护。
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可能致畸药物。
五、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1.非手术治疗:
轻度狭窄:控制血压(<130/80mmHg)、心率(60~80次/分),避免剧烈运动。
中重度狭窄:需立即转诊至心脏中心,评估手术指征。
2.手术治疗:
瓣膜置换术:适用于65岁以上患者,生物瓣膜使用寿命10~15年,机械瓣膜需终身抗凝。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高龄、手术风险高患者的首选,3年生存率达80%。
3.术后管理:
抗凝治疗:机械瓣膜患者需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
定期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之后每年随访。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1.一级预防:
控制高血压(目标<130/80mmHg)、糖尿病(HbA1c<7%)。
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5g、女性<15g。
2.二级预防:
已确诊患者避免竞技性运动,推荐游泳、快走等低强度有氧运动。
心理干预:焦虑抑郁患者需心理科会诊,避免情绪波动诱发心律失常。
主动脉狭窄的诊疗需结合年龄、病因及并发症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建议高危人群(如65岁以上、有心脏杂音史者)每年进行心脏超声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