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原因(如冠心病、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其他原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窒息、严重创伤)。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严重缺血、缺氧时,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颤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引起心脏骤停的首要病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的缺血坏死会严重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功能,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如老年男性(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等,更易因冠心病相关情况引发心脏骤停。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时,可能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进而引发心脏骤停。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扩张型心肌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而肥厚型心肌病常具有遗传倾向,多见于中青年人群。患有心肌病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存在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和心律变化。
恶性心律失常
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而不是有效的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泵血。室颤可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颤的发生率较高,当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时,容易触发室颤。对于患有心律失常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长期房颤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房颤时心房无序的颤动可能会引发心室率过快且不规则,进一步发展为室颤,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室性心动过速: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组成的心动过速,也可导致心脏骤停。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法洛四联症等,由于心脏结构的异常,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此外,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也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会增加。
其他原因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心脏骤停的可能性。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或患有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而严重的高钾血症则会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传导减慢,可引起心脏骤停,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排钾功能障碍,容易发生高钾血症。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电解质紊乱,但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出现钾代谢失衡相关的心脏骤停风险。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或中毒可导致心脏骤停,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会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脏骤停。对于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特殊人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浓度和心脏情况,因为这些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较差,更容易因药物中毒引发心脏骤停。
窒息:如溺水、choking(气道异物梗阻)等导致呼吸停止,进而引起缺氧,最终导致心脏骤停。对于儿童来说,气道异物梗阻是常见的窒息原因之一,比如儿童误吞小物件导致气道堵塞,若不及时抢救,很快会引发心脏骤停。而对于成年人,溺水是较为常见的窒息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在水中长时间窒息会使机体严重缺氧,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严重创伤:如胸部外伤导致心脏破裂等情况,会直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心脏骤停。严重的颅脑外伤患者,由于颅内压急剧升高,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心脏骤停,这被称为脑心综合征。对于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迅速评估心脏情况,因为创伤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心脏骤停,需要及时的急救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