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性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受电生理、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心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房的过早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由窦房结发起冲动,而心房性早搏是由心房内某一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脏提前搏动。
二、发生机制
1.电生理异常: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例如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导致心房内出现异常的激动灶,该激动灶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房的提前收缩,进而引发心房性早搏。
2.多种因素影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变化,老年人发生心房性早搏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心肌细胞的老化、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等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心房性早搏。例如,过度饮酒会导致心脏的电活动不稳定,增加心房性早搏的发生风险;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也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基础疾病:患有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时,心肌受到损伤或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心房性早搏。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心脏的代谢等功能而引发心房性早搏。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只是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者的表现: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早搏的频繁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有些患者虽然早搏次数不多,但症状却比较明显。
2.体征特点:在体格检查时,听诊可发现心脏有提前搏动,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提前搏动的第一心音通常增强,而第二心音可能减弱或消失。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房性早搏的重要依据。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其后有代偿间歇。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起源部位、频率等情况。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监测心脏在日常活动状态下的节律变化,有助于评估心房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分布规律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对于由生活方式因素诱发的心房性早搏,需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例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治疗冠心病等。
观察与随访:如果心房性早搏次数较少,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通常可以暂时观察,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当心房性早搏频繁发作且引起明显症状,或伴有基础心脏疾病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心房性早搏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要特别注意。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由于儿童的心脏功能和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治疗上更倾向于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房性早搏时,要综合考虑其多系统功能衰退的特点。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评估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去除诱因等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帮助老年人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心房性早搏需要特别谨慎处理。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治疗上首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情绪、避免过度劳累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