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改善心肌缺血、改善预后)、血运重建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力衰竭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特殊人群(老年、女性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需综合各方面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需注意合理饮食,采用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饮酒过量也不利于病情控制。还要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不引起明显胸闷、胸痛等症状为宜,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周可进行3-5次。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患者,要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
控制基础疾病:若患者合并高血压,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要注意老年人血压不宜降得过低,避免脑灌注不足等情况。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管理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控制水平,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以降低低血糖风险。
二、药物治疗
改善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要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适用于心率较快、血压较高的患者,但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要慎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也可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但其使用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合并心力衰竭等情况时需谨慎。
改善预后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也可用于心肌重构的干预,但要注意监测血钾等指标,避免高钾血症。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对于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尤为重要,一般需要长期服用。
三、血运重建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等情况。通过手术搭建血管桥,改善心肌供血。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适合的患者可通过介入手段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如置入支架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单支或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适合介入治疗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血管条件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行PCI治疗。
四、心力衰竭的治疗
一般治疗:与前面一般治疗中提到的生活方式调整等有相通之处,如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g,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限制在2g以下。还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药物治疗: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等症状,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对于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使用要谨慎,需注意其不良反应。血管扩张剂等也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来改善心脏功能。
器械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装置,改善心脏收缩不同步情况,提高心脏功能。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考虑植入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预防猝死的发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血运重建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可能需要更全面的术前评估。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因运动过度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女性患者:女性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心绞痛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因素对病情也有一定影响,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