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甲、乙、丙型,甲肝各年龄段可感染儿童青少年多见粪-口传播,乙肝无明显性别差异有母婴、血液等传播途径,丙肝多与输血等有关;药物性肝损伤有明确用药史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损伤肝细胞;酒精性肝病因长期大量饮酒乙醇代谢产物乙醛致肝细胞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见于女性自身免疫攻击肝细胞可检自身抗体;脂肪性肝病因肥胖等致脂肪在肝细胞沉积;肝硬化由各种肝病进展而来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表现;肝内胆汁淤积分肝内外性各种原因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胆红素等升高。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儿童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临床症状相对明显。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
发病机制:甲型肝炎病毒(HAV)经口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肠道繁殖,然后进入血流,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血清抗-HAVIgM阳性是近期感染甲型肝炎的重要指标。
2.乙型肝炎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不同。新生儿期感染多为慢性感染,成年后感染多为急性感染。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发病机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病毒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的损伤。血清学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HBV,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血清ALT、AST等指标常升高,还可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来评估病毒载量。
3.丙型肝炎
生活方式:多与输血、使用血制品、不洁注射等有关,也可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发病机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可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血清抗-HCV阳性提示感染了HCV,进一步检测HCVRNA可明确病毒是否在复制。
二、药物性肝损伤
1.病史因素:有明确的用药史,如患者近期服用过某些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等)等。
发病机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一般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肝功能异常,停用相关药物后,肝功能可能逐渐恢复,但严重者也可导致不可逆的肝损伤。实验室检查可见ALT、AST升高等,同时有明确的用药史可辅助诊断。
三、酒精性肝病
1.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原因,每日饮酒量(乙醇量)男性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者易患酒精性肝病;或短期大量饮酒(每日乙醇量超过80g,持续2周)也可引起酒精性肝炎。
发病机制: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等作用下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肝细胞毒性,可导致肝细胞的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等,引起肝细胞的损伤、炎症和纤维化。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血清酒精性肝病相关标志物如戒断反应相关标志物等可辅助诊断,肝脏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变性等改变。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
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阳性,血清球蛋白升高,尤其是γ-球蛋白明显升高,ALT、AST等指标升高。
五、脂肪性肝病
1.生活方式:包括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肥胖患者中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腹型肥胖。
发病机制:过多的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进而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单纯性脂肪性肝病时,肝功能可能轻度异常或正常,进展为脂肪性肝炎时,ALT、AST等指标可升高,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发现肝脏脂肪变的表现。
六、肝硬化
1.病史因素:多由上述各种肝病进展而来,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未得到有效控制,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发病机制:长期的肝脏损伤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脏结构改建,形成假小叶。肝功能减退表现为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障碍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白蛋白、胆红素等,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如肝脏缩小、表面凹凸不平、门静脉增宽等。
七、肝内胆汁淤积
1.病因: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肝内性又包括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如肝内泥沙样结石、寄生虫病等)和肝内胆汁淤积(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在肝内淤积,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可伴有ALP、GGT等升高。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胆汁酸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