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占比超90%,病因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起病隐匿、进展慢,靠多次测血压等诊断,治疗重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控制好预后较好,控制不佳会致靶器官损害;继发性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部分起病突然、血压高,需针对性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针对病因,及时治疗预后多较好,否则也可致靶器官损害。
一、定义与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
定义: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因: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如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肥胖者由于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影响血管功能和内分泌代谢,进而引发高血压。
2.继发性高血压
定义: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
病因:常见病因包括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影响水钠代谢和血压调节;肾血管性疾病,如肾动脉狭窄,可使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导致高血压;嗜铬细胞瘤,肿瘤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此外,主动脉缩窄等心血管结构异常也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原发性高血压
起病较为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仅在体检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发病初期表现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等器官的损害可能因个体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靶器官损害相关的并发症。
2.继发性高血压
部分患者血压升高较突然,血压水平较高。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血压可骤然升高,可达200/120mmHg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典型的儿茶酚胺增多症状。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除了血压升高外,常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肾脏病变相关症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多尿、夜尿增多等低血钾相关表现。
三、诊断方法差异
1.原发性高血压
主要依靠多次测量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询问家族史、个人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包括血钾、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心电图等,以评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例如,通过血生化检查了解患者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情况,评估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
2.继发性高血压
除了测量血压外,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来明确病因。对于怀疑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可进行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以明确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程度;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进行血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测定、盐水负荷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检测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如香草扁桃酸(VMA)、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等;对于主动脉缩窄,可通过超声心动图、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明确主动脉缩窄的部位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轻体重(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的患者,药物的选择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更具优势,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
2.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根据狭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如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引起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腺瘤;嗜铬细胞瘤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对于主动脉缩窄引起的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矫正血管畸形。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适当控制血压,但一般来说,病因治疗是关键,随着病因的解除,血压往往可恢复正常或明显降低。
五、预后区别
1.原发性高血压
如果能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的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逐渐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如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预后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预后相对较差,但通过积极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仍可改善预后。
2.继发性高血压
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血压可恢复正常,预后较好。例如,肾动脉狭窄通过介入或手术治疗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腺瘤后,血压可得到明显改善。但如果病因未能及时去除或治疗不及时,也可能导致靶器官损害,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