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的原因可能包括气血生成不足、慢性疾病消耗、过度劳累耗伤、情志失调影响、年老体衰自然衰退等。

1、气血生成不足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长期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暴饮暴食)、消化功能减弱,或患有慢性胃病,会导致脾胃运化无力,无法将食物转化为足够的气血,进而引发气血两虚,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萎黄、乏力。
2、慢性疾病消耗
长期患有慢性肝炎、结核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经历大手术、产后失血过多,会过度消耗体内气血,导致气血储备不足。这类人群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
3、过度劳累耗伤
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熬夜、睡眠不足,会过度透支气血。中医认为“劳则气耗”,气血在持续消耗中无法得到补充,逐渐形成气血两虚,表现为易疲劳、记忆力下降。
4、情志失调影响
长期焦虑、抑郁、压力过大,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肝郁克脾),阻碍气血生成。同时,情志波动也会直接耗伤心血,出现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等气血两虚相关症状。
5、年老体衰自然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脾胃和肾脏。脾胃运化能力减弱,肾脏藏精生血功能下降,导致气血生成减少,老年人常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皮肤干燥等气血两虚表现。
若长期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失眠、月经紊乱等症状,且调整作息、饮食后未缓解,需及时就医。中医可通过辨证施治(如八珍汤、归脾汤等)调理气血,同时需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