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包括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等类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慢性白血病范畴。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进展快,有不同染色体异常和基因改变,治疗包括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预后因类型而异;慢性白血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多见于中年人,起病隐匿,慢性期有代谢亢进等表现,具费城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治疗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预后随治疗改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老年人,治疗依分期等而定,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发生在成人,起病缓慢,有特征性染色体易位及融合基因,靶向治疗是主要手段,预后经靶向治疗改善但TKI耐药等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评估风险,它们在多方面有联系与区别,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重要。
一、定义与范畴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白血病有多种分型,按病程缓急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慢性白血病范畴。它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以髓系祖细胞增殖失控为特征,主要累及粒细胞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且成熟障碍,脾脏明显肿大。
二、发病特点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常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自然病程短,如不治疗,数月内死亡。
慢性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多见于中年人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白血病起病较隐匿,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慢性髓系白血病在慢性期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脏多呈明显肿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感染等表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发生在成人,中位发病年龄50-60岁,儿童少见。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与白血病相关的一般症状,如乏力、消瘦、盗汗等,脾脏肿大是其重要体征,可达到脐部甚至盆腔。
三、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有不同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改变。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具有t(15;17)染色体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慢性白血病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特征性的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即t(9;22)染色体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这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及靶向治疗的重要分子基础。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多种染色体异常,如13号染色体缺失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突出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是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与22号染色体长臂的费城染色体(Ph)上的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由此产生的融合蛋白具有持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粒细胞增殖失控。
四、治疗方面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治疗主要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治疗。诱导缓解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常用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等。缓解后治疗主要是通过巩固强化化疗、维持化疗等防止复发,有条件者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在慢性期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如伊马替尼等,能有效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病情得到缓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根据分期和患者情况而定,早期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晚期患者需要化疗、免疫治疗等,如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等化疗药物,以及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有合适供者时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首选药物,如伊马替尼等,能特异性地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激酶活性,使患者达到血液学缓解、细胞遗传学缓解甚至分子生物学缓解。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融合基因等指标来评估疗效。对于TKI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五、预后情况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过去急性白血病预后较差,随着治疗进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相对儿童较差,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可以通过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获得长期生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通过应用维甲酸和砷剂治疗,预后明显改善,缓解率高,很多患者可以治愈。
慢性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在靶向治疗前预后较差,自然病程约3-5年;靶向治疗应用后,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10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基因突变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而年轻、临床分期早、基因突变预后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靶向治疗出现之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3-5年,经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的10年生存率可达50%-70%左右。但如果出现TKI耐药等情况,预后会变差,此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的手段,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需要谨慎评估移植的获益与风险。
总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它们在定义、发病特点、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区别,了解这些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