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常用药物通常包括伊马替尼片、尼洛替尼胶囊、达沙替尼片、博舒替尼片、普纳替尼片等。

1、伊马替尼片
作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传导。其适用于慢性期患者,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并降低复发风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恶心和肌肉痉挛,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
2、尼洛替尼胶囊
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CR-ABL激酶的抑制作用更强,尤其针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患者。服药前后需空腹两小时,可能引发QT间期延长和血糖升高,用药期间需进行心电图监测,五年总生存率可达90%以上。
3、达沙替尼片
第二代靶向药物,可抑制多种激酶活性,适用于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尤其对部分伊马替尼耐药突变有效。其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可能引起胸腔积液和血小板减少,需避免与抗酸剂同服,服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水平。
4、博舒替尼片
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多种BCR-ABL突变型有效,主要用于既往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能引发腹泻和皮疹,需注意肝功能监测,服药期间应避免使用强效CYP3A4抑制剂。
5、普纳替尼片
第三代靶向药物,对T315I突变型具有显著疗效,适用于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警惕动脉血栓和心力衰竭风险,用药前需评估心血管状况,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及出血倾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药物选择需结合患者年龄、疾病分期及基因突变类型等因素。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穿刺及BCR-ABL基因检测。若出现发热、出血倾向或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调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