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在生物化学指标、影像学、肝脏组织学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有多种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影像学上超声可见肝脏实质回声等改变,CT可发现肝脏大小、密度等变化;肝脏组织学改变通过肝活检可见多种病理改变;临床症状有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相关表现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各有特点且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生物化学指标异常
1.转氨酶升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在药物性肝损伤时,肝细胞受损,ALT和AST会释放入血,导致其水平升高。一般来说,ALT升高通常更为敏感,药物性肝损伤早期往往ALT先升高,其升高幅度可因药物种类和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某些肝毒性药物可导致ALT升高数倍甚至数十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药物性肝损伤时转氨酶升高可能更具隐蔽性,需要密切监测。
2.胆红素升高: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也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标志。当肝细胞损伤或胆管损伤时,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总胆红素升高可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在老年患者中,肝脏功能减退,对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胆红素升高的代偿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较明显的黄疸表现。
3.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ALP和GGT主要反映胆管细胞的损伤情况。药物若引起胆管损伤,如导致胆管炎症、胆汁淤积等,ALP和GGT会升高。不同药物导致的ALP和GGT升高特点可能不同,一些药物主要引起肝细胞损伤为主,ALP和GGT升高相对不显著,而一些导致胆汁淤积的药物则会使两者明显升高。对于妊娠期女性,药物性肝损伤时ALP和GGT的变化需要谨慎解读,因为妊娠本身也可能对肝功能指标产生一定影响。
二、影像学改变
1.超声检查:药物性肝损伤时超声可能出现肝脏实质回声改变,如回声增粗、不均匀等。还可能观察到胆囊壁水肿等表现。在儿童患者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简便,可用于初步筛查药物性肝损伤,但儿童肝脏体积小等特点可能影响超声观察的清晰度。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肝脏基础疾病,超声表现可能与单纯药物性肝损伤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CT检查:药物性肝损伤的CT表现可包括肝脏大小、密度的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脏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等情况。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肝内血管改变,CT也可能有所显示,如肝内血管走行异常等。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其肾功能相对较弱,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控制造影剂用量很重要。
三、肝脏组织学改变
通过肝活检可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金标准之一。药物性肝损伤的肝脏组织学表现多样,可能有肝细胞坏死、凋亡,炎症细胞浸润,胆汁淤积,肝血窦损伤等不同病理改变。不同药物导致的肝组织学改变有一定特征性,例如某些中草药导致的肝损伤可能表现为特定类型的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肝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老年患者肝活检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谨慎操作。
四、临床症状表现
1.消化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脏功能异常,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和代谢,从而引起消化道不适。在儿童患者中,消化道症状可能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首发表现,容易被忽视,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进食情况等。老年患者由于基础健康状况较差,消化道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道不适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导致。无论是儿童、成年还是老年患者,乏力都是常见的症状表现,但不同年龄人群对乏力的感受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等,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将乏力归因于衰老等因素而忽略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联。
3.黄疸相关表现:除了胆红素升高导致的皮肤、巩膜黄染外,还可能出现尿色加深等情况。尿色加深是因为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加。对于妊娠期女性,黄疸相关表现需要考虑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其他妊娠相关肝病的鉴别,因为药物性肝损伤在妊娠期相对特殊,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