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的原因包括颅内疾病(如癫痫、颅内肿瘤)、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中毒(如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及其他(如中暑、心源性惊厥),不同原因引发惊厥的机制和表现各异,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一、颅内疾病
1.癫痫
癫痫是小儿惊厥较为常见的非感染性因素之一。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惊厥发作。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等有关。例如,某些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等,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反复的惊厥发作。癫痫的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等。对于有癫痫家族史的小儿,需要密切关注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一旦出现惊厥发作,应及时进行脑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2.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也是引起小儿惊厥的非感染性因素。颅内肿瘤可压迫脑组织,导致局部脑组织异常放电而引发惊厥。小儿颅内肿瘤相对少见,但也可发生。不同部位的肿瘤引起惊厥的机制不同,例如位于大脑皮层附近的肿瘤更容易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惊厥。随着肿瘤的生长,惊厥发作可能会逐渐频繁,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对于出现不明原因惊厥且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小儿,应考虑颅内肿瘤的可能,进一步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
二、代谢紊乱
1.低血糖
低血糖是小儿常见的代谢紊乱相关惊厥原因。当小儿空腹时间过长、摄入不足或存在糖代谢障碍时,可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下降。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糖原储备少,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神经元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惊厥。患儿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震颤、惊厥等症状。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要注意合理喂养,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一旦发现低血糖,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血糖,如喂食糖水或静脉补充葡萄糖等。
2.低血钙
低血钙也是引起小儿惊厥的重要代谢因素。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可导致血钙降低。血钙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惊厥。多见于婴儿期,尤其是人工喂养、日照不足的婴儿。低血钙惊厥多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严重时可出现喉痉挛。对于有维生素D缺乏风险的小儿,如母乳喂养但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少的婴儿,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低血钙的发生。在诊断低血钙时,可通过测定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来明确,治疗上主要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3.低血镁
低血镁也可导致小儿惊厥。镁离子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低血镁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惊厥。低血镁常见于早产儿、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情况。患儿除了惊厥外,还可能伴有烦躁、震颤、手足徐动等症状。诊断低血镁需要测定血镁水平,治疗上主要是补充镁剂,如静脉或肌内注射硫酸镁等,但补充时要注意速度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中毒
1.药物中毒
某些药物过量可引起小儿惊厥。例如,抗精神病药物、中枢兴奋药物等过量使用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引发惊厥。小儿由于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发生药物中毒。家长应妥善保管药物,避免小儿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如果小儿误服药物后出现惊厥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同时要告知医生误服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信息。
2.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也可能导致小儿惊厥。例如,食用了含有毒素的食物,如毒蘑菇、变质的海鲜等。毒素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惊厥。食物中毒的小儿除了惊厥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旦怀疑食物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进行洗胃、导泻等处理,同时根据毒素的种类进行相应的解毒治疗。
四、其他
1.中暑
在炎热的环境中,小儿容易发生中暑,进而引起惊厥。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体温迅速升高,可导致脑部受损,引发惊厥。中暑的小儿除了惊厥外,还可能伴有高热、皮肤灼热、烦躁不安等症状。对于处于高温环境的小儿,要注意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减少衣物、给予充足的水分等。一旦发生中暑惊厥,应立即将小儿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并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2.心源性惊厥
某些心脏疾病也可导致小儿惊厥,如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神经元缺氧、缺血,从而引发惊厥。例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心源性惊厥。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小儿,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一旦出现惊厥等症状,要考虑心源性因素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