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包括影像学、神经系统及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初步观察骨质结构,CT清晰显示骨性结构及椎间盘等关系,MRI是诊断最有效方法;神经系统检查通过体格检查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判断,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其他检查中电生理检查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协助判断神经根受损等情况,也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可初步观察胸椎的骨质结构,如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等,有助于发现胸椎的先天畸形、骨质增生等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显示不够直接。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的胸椎X线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的胸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特点与成人不同,成人则主要观察退变等情况。
2.CT检查:
意义:能清晰显示胸椎的骨性结构,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椎间盘突出物与周围组织如神经根、脊髓等的关系,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情况也有重要价值。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CT表现不同,但不同性别的个体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胸椎退变程度略有不同,从而在CT上有细微差别。
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速胸椎退变,影响CT下的表现,如长期伏案者可能更早出现椎间盘退变相关表现。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意义:是诊断胸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清晰显示脊髓、椎间盘、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能准确判断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如中央型、旁中央型等)以及脊髓受压的程度和范围。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的脊髓、椎间盘等组织的MRI表现有差异,儿童的脊髓相对较细,成人则更关注椎间盘退变及脊髓受压情况。
病史:有胸椎外伤史、长期胸椎疾病史等的患者,MRI表现可能有相应改变,如外伤后可能出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等表现。
二、神经系统检查
1.体格检查:
感觉检查:检查患者胸椎相应节段的皮肤感觉,包括痛觉、触觉等,判断是否存在感觉减退或异常,不同节段的胸椎间盘突出可能导致相应节段的感觉异常,如胸4-5椎间盘突出可能影响胸部相应区域感觉。
运动检查:观察患者肢体的肌肉力量,如双上肢及双下肢的肌力情况,胸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肌肉力量减弱,例如胸椎间盘突出严重时可能出现下肢肌力下降,影响行走等运动功能。
反射检查:包括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以及腹壁反射等浅反射,通过反射的改变来判断神经系统受损情况,如胸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可能导致深反射亢进等改变。
年龄因素: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反射等表现与成人不同,成人则更关注反射的异常改变与疾病的关系。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使肌肉力量等方面处于相对较弱状态,影响体格检查时对肌力等的判断。
病史: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体格检查时需与既往情况对比,以判断胸椎间盘突出是否加重了神经系统损害。
三、其他检查
1.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判断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协助判断神经根受损情况,如出现神经源性损害的肌电图表现,提示神经根可能受到压迫。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帮助确定神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对于胸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受压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年龄因素:儿童的神经电生理表现与成人不同,儿童的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善等可能影响电生理检查结果的解读。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神经的电生理状态,从而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病史:有神经病变病史的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可能受到既往病史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