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先天性尿路异常,因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抗反流机制发育不全致尿液反流,发病与解剖结构、遗传因素相关,儿童期易致反复尿路感染及肾瘢痕,成年后可能因妊娠等加重,诊断靠超声、VCUG、核素膀胱造影,治疗分非手术(抗感染、体位引流)和手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特殊人群需特殊管理。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解剖结构因素:正常情况下,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有活瓣样结构,能防止尿液反流。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中,可能存在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发育异常,导致活瓣功能不全。例如,输尿管膀胱壁内段过短、开口异常等,使得尿液反流的阻力降低,从而引发反流。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若有患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成员,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可能增加。可能是某些与尿路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表达,影响了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正常发育。
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时期:婴幼儿期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的尿路解剖和生理特点,如输尿管较短、膀胱壁内段输尿管较直等,更容易出现反流情况。反流可能导致反复的尿路感染,因为反流的尿液会将细菌带入肾盂,引发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长期的尿路感染可能影响儿童的肾脏发育,导致肾瘢痕形成,进而影响肾功能。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泌尿系统超声、尿常规等检查,观察反流的变化以及肾脏的情况。
成年时期:成年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相对稳定,但也可能因一些因素导致反流加重,如妊娠等情况。妊娠时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增加反流的风险,进而影响肾脏功能。成年患者若存在反流,也可能出现反复的尿路感染、腰痛等症状,需要定期评估肾脏功能。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以及输尿管是否扩张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方便,可作为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初步筛查手段。例如,通过超声可以发现肾盂、肾盏是否有扩张等反流相关的间接征象。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是诊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金标准。通过向膀胱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让患儿排尿,观察尿液是否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根据反流的程度可分为不同级别,如Ⅰ级:反流仅达输尿管;Ⅱ级:反流至输尿管、肾盂但无扩张;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扭曲,肾盂轻-中度扩张,肾盏无或轻度扩张;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扭曲,肾盂中度扩张,肾盏中度扩张;Ⅴ级:输尿管重度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重度扩张,大部分肾盏不能看见乳头压迹。
核素膀胱造影: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尿液,通过静态和动态显像来评估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该检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适用于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因为避免了大量造影剂的使用),可用于儿童及成人的诊断和随访。
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对于存在尿路感染的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儿童患者中,要注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肾脏等器官有较大毒性的药物。通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以控制尿路感染,减少反流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体位引流:对于轻度反流的患儿,鼓励患儿定时排尿,并且在排尿后可采取一定的体位,如侧卧等,有助于减少反流的发生。例如,对于婴儿期的患儿,家长在患儿排尿后可适当调整患儿的体位,促进尿液顺利排出,减少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的机会。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反流、反复尿路感染经保守治疗无效、存在肾脏瘢痕进行性发展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手术的目的是纠正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异常,恢复正常的抗反流机制。在儿童手术患者中,需要特别注意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术后的护理和随访,确保手术效果并监测肾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合并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和反流情况,在妊娠过程中加强产科和泌尿外科的联合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