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代谢紊乱引发、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心肌病变,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可无症状,进展后有心力衰竭等表现,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等,治疗需控血糖、改善心肌代谢等;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缺血缺氧等,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辅助检查有心电图等,治疗有药物、血运重建等,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量,均需关注生活方式长期管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在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情况下,由糖尿病代谢紊乱引发的心肌病变,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增强、多元醇通路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细胞因子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心肌间质纤维化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一般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55岁后、女性65岁后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性别(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血压升高使血管内皮受损,利于脂质沉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史等病史因素。
二、临床表现
糖尿病心肌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相关表现,如活动后气短、乏力,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心律失常也较为常见,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早搏、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
冠心病: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如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仅在检查时发现心肌缺血改变;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三、辅助检查
糖尿病心肌病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相关改变等,但缺乏特异性。
超声心动图:早期可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左心室壁厚度改变,心肌回声不均匀等。
心肌核素显像:可发现心肌代谢异常,早期即可检测到心肌局部灌注和代谢的改变。
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可发现心肌细胞结构和间质改变,但临床上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冠心病
心电图:静息时心电图可正常,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情况。
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如cTnI、cTnT)升高,且有动态变化规律。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部位,评估心室功能等。
四、治疗原则
糖尿病心肌病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2型糖尿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改善心肌代谢:可使用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如曲美他嗪等,以增加心肌能量供应。
抗心力衰竭治疗:出现心力衰竭时,按照心力衰竭的治疗规范进行,包括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等。
冠心病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稳定粥样斑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revascularization治疗: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或)植入支架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或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搭建血管桥恢复心肌血供。
生活方式调整:所有患者均需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需积极控制相关指标。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调整药物剂量需谨慎;女性患者在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注意不典型症状的识别;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治疗需综合考量,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心功能等指标变化,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生活方式的长期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