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硬化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慢性进行性损伤的疾病,病因与长期大量饮酒及个体易感性有关,早期症状非特异,晚期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表现,通过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关键是戒酒、营养支持及治并发症,预防要控饮酒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酒精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损伤疾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长期大量饮酒: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酒精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或短期大量饮酒(折合酒精量80g/日),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逐步进展为肝硬化。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例如,饮用500ml(1斤)50%度的白酒,折合酒精量为500×50%×0.8=200g。
个体易感性差异:不同个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和肝脏的耐受能力不同。比如,某些人群体内参与酒精代谢的酶的活性存在差异,会影响乙醛的代谢速度,从而影响肝脏受损伤的程度。有肝病基础的患者(如本身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情况),饮酒后更易发展为酒精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肝脏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早期损伤时仍能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
晚期: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相关表现。肝功能减退表现为:患者面色晦暗、消瘦、乏力、皮肤黏膜出血(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因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如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女性月经失调等,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减少有关);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外周血细胞减少,如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腹水(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功能减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破裂出血,引起呕血、黑便等,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种类、量、持续时间等。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血清学检查:酒精性肝病相关标志物,如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升高、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大于2等,有助于酒精性肝病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或CT:可发现肝脏体积变化、肝实质回声改变、门静脉内径增宽、脾大、腹水等表现,有助于评估肝脏形态和门静脉高压情况。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酒精肝硬化的金标准,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肝脏组织学改变,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等典型肝硬化病理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戒酒:这是治疗酒精肝硬化的关键措施,戒酒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营养不良,改善肝功能。
针对并发症治疗:如有腹水,需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需采取相应措施止血、预防再出血等;对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也需进行针对性处理。
预防:
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及时干预。
对于有酒精性肝病家族史或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严格限制饮酒,加强肝脏健康监测。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饮酒可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所以孕妇绝对不能饮酒,有酒精肝硬化风险的女性在备孕前应严格戒酒,避免对胎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儿童:儿童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对酒精更为敏感,任何形式的饮酒都应严格禁止,家长应避免让儿童接触含酒精的饮品或物品,防止对儿童肝脏造成损伤。
老年人: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代谢酒精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因饮酒引发酒精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严格控制饮酒量,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关注肝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