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溃疡病患者严重并发症,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含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溃疡)和胃部肿瘤、剧烈呕吐暴饮暴食等;临床表现有剧烈腹痛扩散全腹、休克表现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诊断靠立位腹X线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腹部CT及胃镜;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和手术(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及时就医,儿童发病快需及时治,女性要考虑妊娠,有基础病者要积极治基础病、调生活方式防发病。
一、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这是胃穿孔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更为多见。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形成溃疡的基本因素,当溃疡逐渐侵蚀胃或十二指肠壁的肌层、浆膜层时,就可能导致穿孔。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发生及穿孔的风险。
2.其他因素:胃部肿瘤也可能导致胃穿孔,肿瘤组织生长过快,内部血供不足,会发生坏死、破溃,从而引起穿孔;剧烈呕吐、暴饮暴食等也可能促使原本存在的溃疡发生穿孔,因为这些情况会使胃内压力突然增加,导致胃壁薄弱处破裂。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剧烈腹痛: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是胃穿孔的典型症状,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很快扩散至全腹。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休克表现:如果穿孔面积大,胃内大量的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可能会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反应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休克症状出现较隐匿,需要密切观察。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医生进行腹部查体时,可发现全腹有明显的压痛,且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这是因为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
其他: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约80%的患者在立位腹部X线平片检查时,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这是胃穿孔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腹部CT: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合并其他复杂情况的患者,腹部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腹腔内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穿孔以及腹腔内积液等情况。
2.胃镜检查:如果患者病情允许,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溃疡的部位、大小以及穿孔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活检,排除胃部肿瘤等其他病变。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穿孔小、腹腔内积液少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以抽出胃内的内容物,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同时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等。
2.手术治疗
穿孔修补术:对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复杂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穿孔修补术,即通过手术缝合穿孔部位。
胃大部切除术:如果患者溃疡为慢性反复发作,或伴有幽门梗阻、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可考虑在穿孔修补术后进一步行胃大部切除术,彻底解决溃疡问题。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穿孔时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较轻,休克症状出现较早且较隐匿。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上腹部不适或腹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详细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对手术和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2.儿童:儿童胃穿孔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胃部发育异常或严重的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腹痛情况等。
3.女性:女性胃穿孔的病因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情况,如妊娠等。如果是育龄女性,要询问月经情况,必要时进行妊娠相关检查,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4.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有消化性溃疡、胃部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诱发胃穿孔。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等,减少胃穿孔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