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的综合征,有腰痛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还需通过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避免腰部外伤来预防。
解剖基础相关
椎间盘结构:椎间盘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具有缓冲震荡、维持脊柱稳定性等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因长期劳损等也易患)、长期弯腰劳作、外伤等因素影响,椎间盘发生退变,纤维环韧性下降,髓核易突出。
与神经的关系:腰椎神经根从相应椎体间隙发出,当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髓核等组织可压迫对应的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水肿、炎症反应,从而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症状,如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
症状表现
腰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可局限于下腰部,也可放射至臀部,一般为钝痛或酸痛,在久坐、久站、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下肢放射性疼痛:常见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如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
麻木:神经根受压可导致其所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感,可与疼痛同时出现或单独存在。
马尾神经症状:严重突出时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等,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需紧急处理。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加强试验阳性进一步支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部分患者可见椎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但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可缓解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疼痛。对于儿童患者,需注意卧床期间的护理,保证舒适体位,避免褥疮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等问题,可在病情允许下适当进行床上肢体活动。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儿童一般不建议牵引治疗,老年患者牵引时要密切观察反应。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老年患者用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等,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恢复。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位还是卧位,都要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儿童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培养,老年患者日常活动中也要注意姿势调整。
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腰部活动锻炼,老年患者锻炼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
避免腰部外伤: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剧烈撞击等外伤,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儿童玩耍时要避免腰部受伤,老年患者行动时要注意防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