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由肌肉过度使用、外伤、寒冷潮湿环境等致病因引发,有疼痛、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采用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需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早期预防和规范治疗。
病因
肌肉过度使用: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和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颈肩部肌筋膜炎;运动员过度训练,某一部位肌肉反复受力,也可能导致相应部位肌筋膜炎。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写作业),也可能使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引发肌筋膜炎;成年人中从事体力劳动且劳动姿势不当者,腰部肌筋膜炎较为常见。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特殊生理结构(如怀孕时身体重心改变)增加腰部肌筋膜炎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人,肌肉弹性和力量下降,更易发生肌筋膜炎。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关节炎等疾病,身体活动受限,相关部位肌肉筋膜也易出现问题。
外伤:急性的肌肉拉伤、扭伤等外伤,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受伤部位的肌肉筋膜可能修复不良,进而发展为肌筋膜炎。例如运动时突然的剧烈扭转导致腰部肌肉筋膜损伤,若恢复不彻底,就可能引发慢性肌筋膜炎。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使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肌筋膜炎。像冬季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患肌筋膜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对于儿童,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玩耍后未及时保暖,也可能影响肌肉筋膜健康;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寒冷潮湿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更易受其影响发生肌筋膜炎。
临床表现
疼痛:疼痛是肌筋膜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疼痛部位固定,可在按压时诱发或加重。例如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会有固定的压痛点,按压该点时疼痛明显,且疼痛可向周围放射。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更多表现为局部的不适感、哭闹等;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度有所不同,但总体还是以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肌肉紧张或痉挛:患病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比如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颈部肌肉可能处于紧张状态,导致颈部活动不灵活。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或痉挛,患者会出现相应部位的活动受限。例如肩部肌筋膜炎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抬手、旋转等动作会受到明显限制。儿童可能因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的肢体活动,如走路姿势异常等;老年人则可能影响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等动作困难。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触摸患者病变部位,寻找固定的压痛点,还会进行相关的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肌筋膜炎。例如检查腰背部肌筋膜炎时,会按压腰背部特定区域,查看患者反应及肌肉紧张情况。
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肌肉筋膜的结构,发现是否存在筋膜增厚、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能会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更精确地显示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治疗与康复
非药物治疗
休息:让患病部位的肌肉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及过度弯腰等动作。儿童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不良姿势加重病情;老年人休息时要选择合适的床铺和坐姿,保证肌肉筋膜处于放松状态。
物理治疗:常见的有热敷,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但要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手法不当加重病情。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对儿童娇嫩的肌肉筋膜造成损伤;老年人进行推拿按摩等物理治疗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例如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颈部的缓慢屈伸、旋转等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儿童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合适的动作;老年人康复锻炼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肌筋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人群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康复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特点,在应对肌筋膜炎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注重早期预防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