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治疗需遵循选穴原则,常用毫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及提插、捻转补泻,电针可增强感应等,艾灸有温和灸、隔姜灸等方法,不同人群针灸治疗有注意事项,儿童要轻刺,老年防骨折烫伤,女性经期及妊娠期有选穴禁忌,基础疾病患者要轻柔针刺防发作。
一、选穴原则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部位及中医经络理论选穴,常选取腰部局部穴位及膀胱经、胆经等循行于腰部周围的穴位。例如腰部阿是穴(即疼痛局部)、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等。
二、常用针刺方法
1.毫针刺法
直刺:对于腰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如大肠俞等,可采用直刺的方法,进针深度根据患者体型等因素调整,一般为1-1.5寸左右,以得气为度,得气表现为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等感觉。
斜刺:对于环跳等穴位,可采用斜刺的方法,向臀部方向斜刺,进针深度约2-3寸,通过调整针刺角度,使针感能够向下肢放射,以缓解下肢的疼痛等症状。
提插补泻:得气后,若患者腰部及下肢酸麻胀感不明显,可采用提插补泻手法。补法为轻插重提,泻法为重插轻提,通过提插调整经气,起到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
捻转补泻:得气后,行捻转手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为补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为泻法,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
2.电针疗法
在毫针刺入得气后,将电针仪的输出导线连接到相应的毫针上,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适当的波形和频率。常用的波形有疏密波、连续波等,频率一般在2-100Hz之间调整。电针可以增强针刺的感应,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紧张等症状。
三、艾灸方法
1.温和灸
选取腰部的阿是穴、肾俞、命门等穴位,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2-3cm处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但不灼痛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2次。温和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腰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2.隔姜灸
取新鲜生姜切成0.2-0.3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置在腰部的阿是穴或肾俞等穴位上,然后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热不适时,可更换艾炷继续灸,一般每次灸3-5壮,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隔姜灸具有温阳散寒、祛湿通络的作用,对于寒湿凝滞经络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生姜的辛温之性与艾灸的温热相结合,增强了温通经络的作用。
四、不同人群的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但若发生,针灸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儿童皮肤娇嫩,进针时手法要轻,避免过度刺激引起患儿恐惧和不适。选穴不宜过多过深,可选取较为安全且有效的局部穴位及远端穴位,如腰部局部的浅刺穴位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在针灸过程中的反应,确保治疗安全。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针灸时进针要谨慎,避免过深导致骨折等意外情况。选穴可根据老年患者的体质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补法的穴位,以扶助正气,同时要注意艾灸时的温度控制,避免烫伤老年患者皮肤,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对温度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选穴的调整,一般避免选用腰骶部的强刺激穴位,以免引起月经不调等情况。在妊娠期的女性患者,腹部及腰骶部的穴位一般不宜针刺,防止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若有特殊情况需要针灸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严格操作下进行。
4.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灸治疗时要注意针刺手法的轻柔,避免因强烈的针刺刺激引起患者基础疾病的发作。例如,高血压患者在针灸时,要避免过度的提插捻转等强刺激手法,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