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不断减少怎么办
血小板不断减少考虑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素造成的,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具体如下: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患者对自身免疫失耐受,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和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而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出血、黏膜出血等。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地塞米松、泼尼松、丙种球蛋白等一线药物治疗,促使血小板回升。如果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进行二线治疗,常见的二线药物有艾曲波帕、利妥昔单抗等。同时可联合使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等化学药物治疗或采取脾切除术进行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还无法根治,其治疗目的主要在于防止严重出血。
2、脾功能亢进
脾脏具有参与免疫应答、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等作用,而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蓄积血小板的量不断增加,会造成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
脾脏切除术是脾功能亢进的主要治疗方式,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脾脏,避免血小板在脾脏内聚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出现贫血的患者可以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或静脉输注红细胞。出现感染的患者可给予阿莫西林、头孢拉定、氨苄西林等药物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预后尚佳,多数患者在采取脾切除术后可以控制症状,使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3、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主要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而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骨髓产出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会造成血小板不断减少的情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使用丙酸睾酮、环孢素等药物治疗,或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情况,达到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目的。
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所以患者要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