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有什么危害
血小板平均体积即血小板平均容积,是反映血小板大小变化情况的指标,血小板平均容积偏高的危害应结合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如妊娠晚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恢复期、脾切除等,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不同,危害也有所不同,详情如下:
一、非疾病因素
1.妊娠晚期
女性处于妊娠晚期时,可能会因为特发性血小板数目减少,而导致血小板平均容积指标偏高,若血小板数目在50000个/L以上,一般不会有明显危害,但若血小板数目降低,可能会引起胎儿缺氧,并影响生长发育。
2.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恢复期
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在化疗后恢复期内,由于造血功能恢复,骨髓中未成熟的血小板提前释放,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平均容积偏高,若同时存在血小板数量过多的情况,可能会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
3.脾切除
患者切除脾脏后,原先在脾脏内储存的体积较大的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平均容积偏高,若血小板数量过高,可能会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若血小板数量过低,可能会造成血液脂肪代谢紊乱。
二、疾病因素
1.巨幼细胞性贫血
患者体内的叶酸和维生素B12若摄入不足,或因炎症、肿瘤、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等原因造成叶酸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等,可能会造成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出现血小板平均容积偏高的情况,此时患者易出现头晕、乏力、腹泻、食欲不振、深感觉障碍等症状,还会因为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异常出血,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因为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引起心力衰竭。
2.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常与血小板膜糖蛋白Ib-IX质或量的异常有关,父母若为近亲联姻者,其子女比普通人更易患有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因为血小板膜存在异常,血小板数量下降,而导致血小板平均容积偏高,并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表现,若长期反复出血,可能会造成机体贫血。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与感染、雌激素、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等原因有关,并因为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未成熟的血小板提前释放,由于未成熟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因此会造成血小板平均容积偏高,并使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外伤后出血不止,甚至造成脑出血等危害。
除上述常见的原因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也会导致该现象。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一般在积极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患者需要树立治疗信心,避免过于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