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气虚的中医治疗
从中医角度分析,脾胃气虚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饮食调理、情志调节、推拿按摩、针灸治疗、中药治疗等。但是,在明确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具体了解下脾胃气虚的原因和症状,具体如下:
一.原因
治疗脾胃气虚之间,需要先了解引起脾胃气虚的原因,然后才能理解相关治疗的作用,常见原因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久病失养、先天禀赋不足等。
1.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都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直接影响其生理功能。
2.劳倦过度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过度以及房劳过度等,都会耗伤气血,使脾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滋养,进而出现脾胃气虚。
3.情志失调
长期情绪不稳定,如忧虑、悲伤、愤怒等,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气虚。中医有“思伤脾”之说,即过度思虑会损伤脾气。
4.久病失养
长期患病或大病初愈,身体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尚未恢复,容易出现脾胃气虚。
5.先天禀赋不足
个别人群由于先天体质较弱,脾胃功能本身就不强,容易出现脾胃气虚。
二.症状
一旦发生脾胃气虚,患者可出现腹胀、食欲减少、大便异常、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状,通过了解症状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方便及时治疗。
1.腹胀
脾胃气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及时消化,积聚在胃中,产生腹胀感。
2.食欲减少
脾胃气虚使得胃的受纳功能减弱,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思饮食。
3.大便异常
脾气虚会导致脾阳不振,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稀溏;胃气虚则可能因胃的腐熟功能减弱,出现大便不成形或夹杂未消化食物。
4.面色萎黄
脾胃气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面部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滋润,出现面色萎黄、无华。
5.气短乏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气血生成不足,全身各脏腑组织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支持,表现为气短、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三.治疗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确诊后遵医嘱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治疗:
1.饮食调理
患者应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辣椒、炸鸡、薯条等,可适当吃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茯苓、白术、黄芪等。
2.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志。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按、推、捏等,但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常用穴位有脾腧、胃腧、足三里、合谷、中脘等。其中,脾腧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4.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气海、脾俞等,但也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其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脾俞:位于背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中药治疗
如果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相关症状持续加重,则建议就医遵医嘱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香砂六君丸(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四君子丸(口服,一次3-6g(约1/2-1瓶盖丸),每8小时服用一次为宜,每日3次)、人参健脾丸(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等,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有助于缓解脾胃气虚引起的相关不适。
一旦出现上述疑似脾胃气虚的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望诊、切诊等检查。如果通过望诊发现舌苔多淡白或淡黄,舌质淡嫩,舌体可能稍胖或有齿痕,并且通过切诊发现脉象多细弱无力,或表现为濡脉、弱脉等,则可以确诊为脾胃气虚,需遵医嘱积极采取相关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