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的钙质逐渐流失,骨密度下降,这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成因。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另外,缺乏运动、长期卧床、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也可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由于脊柱骨折或骨质流失,患者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现象。而且,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的骨折。
了解疾病
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指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处骨质受到损坏,导致脊柱的连续性出现中断,多见于青壮年、中老年男性。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