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肝胆湿热”是指湿热邪气蕴结于肝胆部位所引发的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肝胆湿热是一种常见证候,主要由外感湿热邪气或饮食不当(如长期摄入肥甘厚腻、辛辣食物)导致内生湿热所致。这种状态会使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口苦、胁肋胀痛、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尿黄、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腻等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黄疸、急躁易怒、失眠、头痛和眼睛发红等症状。治疗肝胆湿热的原则主要是利湿清热、清肝利胆,同时患者也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改善饮食、管理压力和保持充足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