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程度重、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均属于病理性黄疸。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胆红素过多。
胆红素排泄异常: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胆红素增高。
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经肠道排泄,形成胆素原,胆素原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小部分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其中的大部分被肝细胞摄取,转变为胆红素,再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当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时,可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
3.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胆红素脑病:是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沉积于大脑、基底核、丘脑、丘脑下核、顶核、脑室核、视神经核及小脑等部位,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导致脑损伤。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溶血病的最严重并发症,幸存者可遗留运动、智力、感觉等后遗症。
影响听力: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对听觉神经造成损害,影响听力。
4.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药物治疗: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及排泄胆红素,并能增加UDPGT的活性、降低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能与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换血治疗: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或个别早产儿胆红素值虽然不高,但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时,应及时进行换血治疗。
5.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产前检查:做好产前检查,预防胎儿宫内窘迫、早产、难产等情况的发生,减少胆红素的产生。
产后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开奶,促进胎便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同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光照治疗:对于病理性黄疸的患儿,要及时进行光照治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随访:新生儿黄疸治愈后,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有异常,及时治疗。



